第二辑 齐鲁文化比较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5&rec=191&run=13

一、齐鲁文化比较研究的发端
这个问题的研究兴起于80年代初。1980年,朱活的《齐鲁考辩》 (《齐鲁学刊》
1980年第5期)一文,对齐、鲁之名进行了考辩,认为“鲁”来源“鱼族”,“齐”来
源于禾麦吐穗上平,由此引起争论。王恩田的《晏子入鲁问礼与齐鲁文化比较研究》
(《东岳论丛》1980年第3期)、《关于齐国建国史的几个问题》(《东岳论丛》1981年
第4期)等文,对齐、鲁两国的建国方针、文物制度、国名来源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考辩,
认为鲁国之名不是来源于“鱼族”,而是来源于初封河南鲁山;“齐”来源于天齐渊,
而非来源于麦穗。其《再论西周一继一及制》(台湾《大陆杂志》84卷第3期) 一文,
从制度文化角度论述了鲁国的继承制度对中国后世嫡长制形成的影响,从而肯定了鲁
国文化在当时的先进地位。

二、齐鲁文化比较研究的发展
齐鲁文化的比较研究自80年代后期起引起诸多学人的关注,其主要成果有:蔡德
贵的《齐学、鲁学与稷下学宫》、逄振镐的《齐鲁两国建国方针之比较--兼论对孔子
的基本评价》(均载《东岳论丛》1987年第3期)、《关于齐鲁文化的先进性与保守性》
(《管子学刊》1992年第4期)、《齐鲁文化性质比较研究》(《齐文化纵论》,华龄出
版社1993年)、《齐鲁文化体系比较》(《文史哲》1994年第2期),罗祖基的《再论齐
鲁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管子学刊》1988年第4期) ,陈启智的《齐鲁之学与齐国
政治》 (《东岳论丛》1990年第1期) ,李启谦的《齐鲁文化比较论》(《联合周报》
1989年12月),郭墨兰的《齐鲁文化比较论》(《齐鲁学刊》1990年第1期)、《齐鲁文
化发展论略》(《文史哲》1995年第3期) ,蔡德贵、刘宗贤《论齐鲁两种文化氛围和
特点》(《齐文化纵论》,华龄出版社1993年)等论文,均对齐鲁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
逄文认为齐鲁文化是两个体系,齐文化先进、开放,鲁文化封闭落后、保守。蔡、罗、
郭、李、陈、刘等则把齐鲁文化作为一个地域文化实体,把齐文化与鲁文化作为齐鲁
文化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加以论述和比较研究。认为齐文化与鲁文化各有特点和优长,
互补共济,虽有区别,但同源互通,分流发展而最终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