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类 易学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5&rec=184&run=13

《周易》与另一部上古典籍《尚书》共同构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的二大源头。《易》
起源甚早,向有“事历三古(夏、商、周三代),人更三圣(伏羲、文王、孔子)”的说
法。孔子是研究《易》的第一人,作《大传》十篇,称作十翼,始系统地阐发了《易》
的基本的哲学意义,揭橥推天道以明人道之旨,把《易》引向阐扬人事义理的道路。
从此,《易经》成为儒家“六经”之一。
山东是周易哲学的故乡。自孔子始,历代“易学”名家辈出。近代以来,山东学
者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周易》的成绩也很卓著。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易学研究
建国以前,山东易学研究,除了东甫学派的宋书升著有《周易要义》外,孙乃琨
著有《读易绪论》(石熙祚1928年私刻) ,高亨著有《周易古经通说》(贵阳文通书局
1944年石印)和《周易古经今注》(开明书店1946年)。

二、建国以后十七年的易学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后,山东易学界十分活跃。
1963年,山东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易学研究小组,成员有刘子衡、高亨、李景春、
李筱东等。刘子衡易学造诣深湛,撰有关易学的著作与讲稿,但迄今未得出版问世。
此期主要成果,著作有:李景春著《周易哲学及其辩证法因素》 (山东人民出版
社1961年) 。该书对周易哲学进行了现代理解和阐释,由此引起了一场关于周易研究
方法的大讨论。《哲学研究》、《文史哲》等刊物,特为此开辟了“周易方法论研究”
专栏,发表了全国著名学者的文章,对李景春的论点和方法进行辩论。李景春对此进
行了答辩,并将这一时期的答辩论文编为《周易哲学及其辩证法因素续集》 (山东人
民出版社1962年)出版。
高亨此期除将《周易古经今注》和《周易古经通说》重新整理分别于1954年由西
北大学石印和于195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外,还新著《周易杂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19
62年)。
论文主要有:高亨的《试论周易的哲学思想》两篇(《文汇报》1961年5月19日和
1962年2月3日)及《周易的文学价值》(《文艺报》1961年8月22日)、《谈周易大传的
哲学思想》(《学术月刊》1961年第11期) ,与董治安合作的《孔子与周易》(《文史
哲》1962年第6期),此外还有董治安的论文《对于〈周易〉哲学及其辩证法因素的两
点意见》(《文史哲》1963年第5期)及关锋与李景春进行商榷的论文。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易学研究
“文化大革命”时期,山东周易研究表面沉寂,而有的老学者却在暗中进行研究。
高亨一边整理旧著,一边进行新的研究。其《周易杂论》经修订于1976年由齐鲁书社
重排出版,其新著《〈周易〉大传今注》也于1979年由齐鲁书社出版。

四、新时期的易学研究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易学研究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一是新生力量崛起,
二是研究成果空前丰硕,三是专门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建立及专业刊物的创办,四是
学术讨论会的召开与频繁的学术交流。
1987年12月, 山东大学主办的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在济南举行。国内外200
余名专家学者与会,提供论文百余篇,论著数部,在《周易》与中国文化的总题目下,
就易卦起源、易学发展、《周易》与自然科学及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关系、《周易》
的哲学思想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1988年7月, 由山东大学易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周易研究》杂志正式创刊发行。
1988年10月, 山东大学易学研究中心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成立。1989年5月,中国周
易研究会在济南召开成立大会,宣告正式成立。之后,以周易研究中心和周易研究会
为基地,周易学术讨论会和周易学术国内外交流活动经常化。此期山东易学研究的论
著主要成果,著作方面有:高亨将所著《周易古经今注》和《周易古经通说》合订为
一,统名《周易古经今注》今订本,198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再加上其《周易杂论》
和《周易大传今注》,四部专著对《周易》和《周易大传》进行了新的考证和阐释。
高亨认为,《易传》是解释《易经》的,但与《易经》原意相去甚远。因此主张“以
经观经”、“以传观传”。解经则从筮书角度考定经文原意,解传则从哲学的角度寻
求传文的本旨。
刘大钧的《周易概论》 (齐鲁书社1986年初版,1988年增订新版) ,是作者数年
《周易》研究的论文集。该书着重象数学的研究,对象数的历史渊源作了探讨,提出
了一些与先儒传《易》的不同观点。刘大钧还有《周易古经白话解》 (山东友谊出版
社1989年)一书,对周易古经进行了白话讲解。
王赣与牛力达合著《古易新编》(黄河出版社1989年),是一部以现代科学知识审
视古易的书。
刘长允的《步入神秘的殿堂--从全息角度看〈周易〉》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
91年)是一部从全息学角度认识古易的书。齐鲁书社约请全国有关专家,从历代150多
种著作中,精选15种最基本最精萃的作品编为《易学精华》于1990年出版。
论文方面主要有:高亨的《〈易传〉中的朴素辩证法世界观》 (《东岳论丛》19
80年第3期) 、《〈周易〉“亢龙有悔”》(《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4期)、《〈易
传〉作者的思想述评》(《历史论丛》第1辑,1980年) ,刘蔚华的《谈易数之谜--中
国古代的数理哲学》(《中国哲学》第6辑,三联书店1981年) 、《〈易经〉中的朴素
辩证法思想》(《〈周易〉纵横录》,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易学方面的考古发
现》(《中州学刊》1987年第1期)。
刘大钧的《温史释易--读师卦》(《哲学研究》1978年第8期)、《读易管见》(载
《中国哲学集刊》第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易大传〉我见--关于〈周易
大传〉多篇写作的先后及六十四卦序编次的探讨》(《中国哲学史研究》1982年第2期)、
《〈帛易〉初探》(《文史哲》1985年第4期)、《〈周易〉“九”、“六”解》(《东
岳论丛》1980年第3期) 、《〈周易大传〉著作年代再考》 (同上刊1981年第6期) 、
《施孟、梁邱易学考辨》(《中国哲学史研究》1981年第2期) 、《帛书〈易经〉异文
校释(乾一履) 》(《周易研究》1994年第2期)等论文,对《易传》各篇成书先后、春
秋举例、易象及《周易》疑难卦爻辞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考辨。
王世舜的《试论〈周易〉产生的年代》(《齐鲁学刊》1981年第2期) 、《论〈周
易〉的象数》(《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 、《易学史概要》上(同上刊198
3年第4期)、《论〈周易〉产生的年代及其与〈易传〉的关系》(同上刊1989年第2期)
等论文,对《周易》的成书年代、象数及其与《易传》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李威周的《〈周易〉亢龙有悔“亢”字辨》(《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2期) 、
《论〈周易〉“见群龙无首,吉”》(《学术月刊》1982年第12期)、《〈易经〉朴素
辩证观探析》(载《〈周易〉纵横录》,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等论文,对《周易》
的哲学思想和个别卦爻辞进行了研究。
李衡眉的《简论〈周易〉的哲学思想体系》(《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
《〈周易〉研究之反思》(《河南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易传〉是“借旧瓶
装新酒”说商兑--关于〈周易〉研究中的方法论讨论》(《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 90
年第3期)、《“利建侯”新解》(《周易研究》1989年第2期)等论文,着重从《周易》
总体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王兴业的《〈杂卦〉不杂说》(《周易研究》1988年第1期) 、《〈三坟易〉卦序
初探》(同上刊1989年第1期) 、《谈式占、八卦与论书一〈灵枢经·九宫八篇〉读后
记》(《同上刊1990年第2期) ,王晓毅的《“执一统众”与王弼易学革命》(同上刊1
989年第2期),林忠军《〈易传〉宇宙发生论初探》(同上刊1988年第1期)、《〈周易〉
中的控制论思想》 (同上刊1989年第1期) 、《〈易传〉与礼学》(《山东师大学报》
1990年第4期) ,周立升的《〈帛易〉六十四卦刍议》(《文史哲》1986年第4期),颜
炳罡的《〈易传〉的整体思想》(《周易研究》1988年第1期) 、《熊十力易学思想探
微》(同上刊1990年第2期),胡学琛的《〈周易参同契〉作于汉代考》(《中国哲学史
研究》1984年第1期),李戎的《周易与中国绘画》(《山东师大学报》1991年第3期),
孙希国的《〈易经〉认识论研究》(《周易研究》1994年第4期) 等论文,从多角度对
《周易》和《易传》进行了研究。
另外,周立升主编的《春秋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二章《从原始筮占
到春秋时期的〈易象〉说》,论述了《周易》的起源、发展到定型和春秋《易象》的
源流及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