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孔子弟子及孟子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5&rec=179&run=13

一、孔子弟子研究
孔子弟子研究从清末至今,经历了一个马鞍形的发展过程。孔子一生从事教育,
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孔子与其弟子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大最有生命活力和影
响力的学派--儒家学派。孔子弟子对儒学和齐鲁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山东对孔
子弟子研究,历史上有两个高潮,即汉代和清代。清代对孔子弟子研究成果很多,大
约有三四十种,如《孔门弟子考》、《孔门弟子传略》、《孔子门人考》、《圣门诸
贤述略》、《先贤传》等。民国时期,钱穆著《先秦诸子系年》一书中有《孔门弟子
通考》、《宰我死齐考》等章节。
新中国成立后,孔子弟子研究沉寂了近30年,80年代才重新兴起。80年代初,李
启谦与杨佐仁收集孔子弟子资料,编成《孔门弟子研究资料》,收入《孔子文化大全》
丛书。主要研究成果,著作主要有:李启谦著《孔子弟子研究》(齐鲁书社1988年)。
该书为从颜回至左丘明的孔门弟子97人写了评述,论述了其生平事迹、思想特点及文
化贡献。该书还附有一篇《论孔子及其弟子所组成的社会团体》,对孔门所形成的社
会团体的师生关系、组织系统、仕宦活动情况、孔门礼仪、孔门经济情况、道德建树
及总体评价等问题进行了阐述。贾庆超主编《曾子校释》(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
除对《曾子》全书、曾子研究资料、《宗圣志》等进行系统校订和校释外,还对曾子
进行了概论。
论文主要有:李启谦的《子思与〈中庸〉研究》(《孔子研究》1993年第4期) ,
王钧林的《从孔子到孟子的儒家“修己”的思想--兼论曾子承先启后的中介性作用》
(《孔子研究》1994年第4期) 一文,重点论述了曾子对先秦儒家修养观发展的重要作
用。

二、孟子研究
孟子在儒学中的地位仅次于孔子。山东对孟子的研究也仅次于孔子。
建国以前,清末马国翰在《玉函山房辑佚书》中辑有《孟子》佚文多种,陈锦重
纂有《三迁志》(山东书局1887年),为孟子研究提供了一些资料。民国时期,著作有:
周干庭的《论孟常解辩》(1938年铅印) ,江希张的《孟子白话解说》(1922年木刻三
册)。论文有:徐文波的《孟子法先王荀子法后王之探讨》(《进德月刊》2卷第10期),
李行之的《孟子书中的方俗语》(《责善半月刊》第1卷第11期)等。
建国初期,论文有:杨向奎的《孟子的思想》(《文史哲》1957年第9期) ,童书
业的《孟子思想研究》(《山东大学学报》1961年第3期) 。两文分析了孟子的政治、
伦理、教育思想、性善论及宇宙观等问题。
“文化大革命”后,山东孟子思想研究逐步全面展开。
主要成果有:董治安、王佩增的《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上的
影响》(《文史哲》1978年第6期)一文,从对文学的影响方面分析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王兴业的《孟子的庶民观》(《山大文科论文集刊》第1辑,1982年) ,分析了孟子庶
民观对后世积极深远的影响,肯定其一些看法在当时超出诸子之上。
1984年,山东成立孔孟学研究会筹备组,孔孟学研究丛书编辑委员会主编了《孟
子研究论文集》(王兴业编选,山东大学出版社1984年),选编了全国公开发表过的孟
子研究论文33篇,对推动山东孟子研究起了重大作用。1984年10月26日至31日,山东
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等六单位联合在孟子的故乡--山东邹县举办了首次全国孟子学术
讨论会,会议讨论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仁政思想、人性学说等问题。会议论文由孔孟
学研究丛书编委会选编50余篇,集为《孟子思想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86年)一书。
自此之后,山东孟子研究,全面展开,步步深入。1988年10月,由山东省孔子学
会、邹县人民政府、邹县孟子研究会、山东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所等七单位联合举办
了第二次孟子学术讨论会,除了讨论孟子人性论、道德观、义利观和人格观等外,重
点讨论了孟子在儒家文化、齐鲁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贡献和地位问题。
专著主要有:王其俊的《孟子新探》(济南出版社1989年),作者自集14篇论文,
用系统方法论述了孟子的人性思想、天命范畴、认识论范畴体系的基本倾向、理想及
个体需要等问题。
论文主要有:刘蔚华的《孟子思想研究》(上、下,(《齐鲁学刊》1985年第2、3
期) 、《孟轲》 (载《山东古代思想家》,刘蔚华、赵宗正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
85年)两文,对孟子生平事迹和他的思想进行全面论述。傅永聚的《孟子研究四十年》
(《齐鲁学刊》1989年第6期) ,对1949年至1989年四十年来,孟子研究的情况进行了
评述。此外,王其俊的《孟子的社会变迁观》(《东岳论丛》1994年第2期),蔡德贵、
刘宗贤的《孟子人性论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国内哲学动志》1982年第2期) ,王兴
业的《孟子人性论中的性善思想及其对荀子的影响》 (载《孔孟荀比较研究》,山东
大学出版社1989年)、《孟子历史观中的唯物主义因素》(《东岳论丛》1984年第3期)、
《思孟学派的圣人观》(《新疆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 ,张奇伟的《孟子的军事哲
学思想初探》(同上刊1989年第4期) 等论文,对孟子的人性论等哲学思想的诸多问题
进行了论述。刘祚昌的《孟子的仁政学说及其进步意义》(《学术月刊》1985年第1期),
周兴春的《孟子士思想浅论》(《东岳论丛》1988年第6期) ,王其俊的《著名思想教
育家--孟子》(《大众日报》1994年10月5日),郭墨兰的《孟子教育思想探析》(同上
报1995年10月4日) , 孟祥今、李国榕的《孟子社会心理思想探析》 (《东岳论丛》
1990年第5期) ,刘宗贤的《孟子的先天道德论》(同上刊1984年第1期)、《孟子道德
学说及其对传统文化的影响》(《管子学刊》1990年第1期) ,王其俊的《孟子的思想
简议》(同上刊1984年第3期),孙聚友的《孟子的价值观探析》(同上刊198 9年第2期),
梁宗华的《从孟子看齐鲁文化的交融》 (《管子学刊》1989年第3期) ,郭克煜的《
〈孟子〉“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章应怎样理解》 (《东岳论丛》1988年第5期)
等论文,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孟子的仁政、教育、社会心理等思想及孟子的历史文
化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