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先秦儒学总体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5&rec=177&run=13

先秦儒学研究是山东学界的强项,有着久远的传统。近代以来,经历了晚清、民
国和建国以后的几个时期。

一、晚清时期的研究
晚清时期(1840年-1911年) ,山东对先秦儒学研究十分重视,成果丰硕。据山东
出版总社编《鲁版图书目录》,晚清部分,经部200多种,再加上史部、子部、集部、
丛部等,此期山东印刷出版先秦儒学研究的图书,有数百种。其中除新印前人著述外,
时人著述也不少。如丁宝桢校勘《十三经》并撰《校勘记》,先由济南尚志堂刊印,
后改名《十三经读本》,1872年由山东书局重印。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 (济南
皇华馆书局1871年),辑经部16类415种。孙葆田辑《孙氏山渊阁丛书》9种(荣成孙氏
问经精舍,光绪年间),其中之一《孟子编略》为自撰。钱在培集解《尚书离句》(聊
城崇文堂1886年) ,钱希祥辑《书经体注图考大全》(周村诚文信1891年),李绍崧撰
《左传快读》(烟台诚文信1893年),王锡藩辑《经义约选》(山东书局1901年),岳宝
树辑《仪礼讲义》、山东高等学堂编《尚书讲义》、《春秋讲义》 (山东高等学堂石
印),宋书升著《周易要义》、柯劭忞著《春秋谷梁传注》、许瀚著《别雅订》、
《韩诗外传校议》、丁惟汾著《毛诗韵律》、《尔雅识名》等,皆此期研究先秦儒学
的成果。

二、民国时期的研究
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随着新学的兴起,山东先秦儒学研究进入新的阶段。
大多数学者开始接受西方近代治学的方法,有的则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用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此期山东先秦儒学研究的主要成果
颇丰。其中,著作有:江希张的《四书白话解说》36卷(1936年再版)、《礼运白话解
说》(历城1919年),邱新佛的《先知书释义》(齐鲁大学印刷事务所1919年),刘仁航、
孟昭章的《孔教辩惑、人学篇合编》(济南善成印务局1923年),丁宝桢校、张宗昌序
《十三经读本》(山东书局1925年),孙乃琨的《读易绪论》(石熙祚1928年刻),周干
庭的《论语新语》(齐鲁大学汉文部1928年) 、《论孟常解辩》(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
1938年) ,刘东侯的《释仁》(潍县刘东侯1932年),张默生的《先秦儒家学说研究》
(芝罘日报社1934年)等,对先秦儒学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此外,孙乃琨的《灵泉文
集》8卷(苗进德1940年排印) 、《灵泉著述摘要》(济南善成合记印务局)、《答门弟
子崔芳华问》 (未刊) 、《中庸集说讲义》、《大学讲义》,籍忠宣的《周易讲义》
(山东高等学堂石印)、《春秋集义》等等。栾调甫的《经学概论》,王曾裕、薛肇基
的《经学讲义》(山东高等学堂出版),吴佩孚的《春秋正义证释》等,皆在此期出版。
论文主要有: 许笃仁的《周南补诂》 (《鲁东月刊》第1卷第10、11期) ,李源澄的
《儒墨关系考》(《责善半月刊》第1卷第4、5期) ,李行之的《孟子书中的方俗语》
(同上刊第11期),鲁实先的《荀子札记》(同上刊第23、24期),李济生的《论鲁学》
(《责善半月刊》第二卷第8期) ,陈磐的《左氏春秋义例辨自叙》(同上刊第23期),
屈万里的《〈十三经注疏〉版刻述略》(《图书周刊》1945年第3卷,第5、6期) ,牛
磊若的《儒家的伦理观念》(《鲁东月刊》第1卷第5期) 等。此外,1923年6月16日,
康有为应邀在济南万国道德会演讲“中庸之道”和“仁”学。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研究
建国以后,“文化大革命”以前,山东对先秦儒学的总体研究比较薄弱,可说没
有什么研究成果出版。“文化大革命”十年,只有对儒家的批判,重点批判孔孟之道,
如1974年山东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孔孟之道是反革命复辟之道》等书,没有什么
学术价值。
山东学术界对先秦儒学总体研究是在“文化大革命”以后发展起来的。主要著作
有:童书业著《春秋左传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王世舜著《尚书译注》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王育济著《天理与人欲》(齐鲁书社1992年),对儒家伦理
中的理欲观,自孔子至清代发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进行了探索。谢祥皓、刘宗贤
的《中国儒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对中国儒学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内容、
特点和贡献进行了全面论述。张汉东有《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集注》
校点(齐鲁书社1992年)。
主要论文有:张奇伟的《〈谈论语〉的编纂及其研究意义》 (《齐鲁学刊》1985
年第5期),黄立振的《〈论语〉源流及注疏版本初探》(《孔子研究》1987年第2期),
刘示范的《谈谈〈论语〉的辩证法》(《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等文对《论语》
的编纂、源流、注疏版本和辩证法思想进行了探讨。王其俊的《论先秦人性论发展》
(《兰州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李衡眉的《早期儒家的社会和谐统一观》(《东岳
论丛》1987年第6期),李启谦的《先秦儒家义利观小论》(《齐鲁学刊》1987年第4期),
谭风雷的《先秦儒家义利观辨析》(《学术月刊》1989年第1期) ,程汉邦、郭永军的
《重义轻利再评价》(《东岳论丛》1991年第4期) ,董正春的《小议先秦儒家教育思
想的发展》(《管子学刊》1988年第3期) ,李景林的《儒家哲学精神的实质与文化使
命》(《齐鲁学刊》1990年第5期),陈炎的《中国儒家道家与西方日神酒神》(《文史
哲》1986年第1期)等文,对先秦儒家的人性论、义利观等进行了研究。苗润田的《儒
学与现代化的中介》(《东岳论丛》1990年第3期) ,郑克中的《论儒学传统文化对我
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东岳论丛》1987年第4期) ,张子忠的《浅论儒学在中华民族
性格塑造中的作用》(《东岳论丛》1986年第3期) ,杨玉珍的《儒家思想与现代化的
文化动因》(同上刊1995年第1期),郭墨兰、刘玉明的《温良恭俭让评义》(《齐鲁学
刊》 1983年第4期) ,王敏的《儒学的历史嬗变与现代人格的建构》 (《学术研究》
1995年第1期) ,赵宗正、路德彬的《儒学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和未来》(载《海峡
两岸首次儒学对话》,齐鲁书社1993年) ,谢祥皓的《中国儒学的历史演变及其制约
因素》(韩国《安东大学学报》1993年),梁宗华的《儒家人生哲学与现代价值观建构》
(《东岳论丛》1995年第6期),孙聚友的《儒家人学思想》(韩国《退溪学报》1994年
第6期)等文,则对儒家文化的历史价值及现代意义进行了论述。
山东学术界对儒家的中庸思想进行专题讨论。 1979年, 庞朴发表《中庸评义》
(见《孔子思想研究论集》,齐鲁书社1987年)一文之后,引起了一场讨论。山东学术
界积极参与。刘蔚华的《中庸之道是反辩证法的思想体系》 (《武汉大学学报》1980
年第5期)一文,认为中庸之道是没落奴隶主阶级抗拒社会变革,力求恢复旧制度,调
和矛盾的中和论, 孔子的中庸, 思维特征是形而上学的。刘奉光的《中庸批判》 (
《东岳论丛》1987年第2期)一文,既认为中庸是简单机械地调和矛盾,折中求同地解
决矛盾,是保守的方法论,又认为其某些东西与辩证法暗合,是可以改造的。卢新文
的《论中庸》 (载《孔子思想研究论集》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研究所编,齐鲁书社
1987年) 一文,则从中庸的对立统一含义及其“度”的实质--主客观统一的主张,灵
活、发展变化的观点,一分为二的态度和辩证的损益观等方面,论证了中庸是一种古
朴的辩证法思想体系。罗祖基的《中庸社会准则说--兼论中庸之道与折衷主义》 (同
上) 一文,论述了中庸由准确的“中”向社会准则的“中”的演变发展,孔子中庸与
复礼的关系等问题,并指出了中庸与折衷主义的不同。
1987年8月31日至9月4日,亚、欧、美、大洋洲十二个国家和地区120余名学者聚
集山东曲阜,出席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和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儒学国际
学术讨论会”。山东学者刘蔚华、丁冠之、赵宗正、李启谦等出席会议。赵宗正、刘
蔚华分别提交了题为《略说古代儒学发展的阶段》和《儒学仁学的演变》的论文。
1989年10月7日至10日, 中国孔子基金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和曲阜联合
主办“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国际学术讨论会”。
1991年10月,海峡两岸首次儒学学术讨论会在山东曲阜举行。两岸学者就儒学的
历史地位、历史作用、现代意义及其局限性等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会议论文由中国
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编辑成《海峡两岸首次儒学对话》,1993年由齐鲁书社出版。
该书收入山东学者的论文共16篇。
1994年,由山东大学等联合举办,8月在青岛市召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21世纪”
学术讨论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文化,特别是先秦儒家文化进行了讨论。
1995年12月,山东孔子学会在曲阜召开鲁文化与儒学学术讨论会,60多名学者出
席会议,提交论文50余篇。会议论文由孔子学会编辑成《鲁文化与儒学》,1996年由
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