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考古学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5&rec=160&run=13

山东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化资源积淀丰厚,文物遗迹十分丰
富。 山东人自古有好古、考古的传统。孔夫子“信而好古,敏以求之”,考订古
代文化遗产;邹衍创大九州说,无名氏著《山海经》,有很大考古成分。宋代“金石
学”兴起,成为考古学的前身。山东有中国最早的碑刻目录和研究的专著--赵明诚著
《金石录》。清代考据学大兴,山东最负盛名。除顾炎武著《山东考古录》,叶圭绶
撰《续山东考古录》,阮元、毕沅撰《山左金石志》外,山东近代金石学家吴式芬、
陈介祺、王懿荣、许瀚、陈介锡、郭荫之、郭麟、高鸿裁、王献唐等,数不胜数,皆
有著述。此外,山东大学丁山、闻郁开设过“古器古物学”和“古文字学”课,齐鲁
大学的齐树平、孙次舟、张立志、吴金鼎、曾毅公、胡厚宣及加拿大人明义士等从事
甲骨金石考古学研究,都为山东金石文物研究做出了贡献。
山东是文化大省,文物大省,考古大省。据1956年至1989年全省文物普查统计,
80年代末, 山东有不可移动文物15965处,列为重点保护的2404处。其中古遗址7685
处,列为重点保护的56处,收藏文物60多万件。
近代以来政府和社会对文物和考古学研究十分重视。其一,注重博物馆建设。山
东是建立博物馆最早、最多的省份之一。1876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郭显德在烟台创办
“博物院福音堂” ;1898年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怀恩光在青州创办“青州博物堂”;1
907年,中德合办的青岛德华学校在校内创办“青岛德华学校教育博物馆”;1929年,
山东省立民众教育馆创办“山东省立民众教育馆博物馆”;1933年齐鲁大学建立“成
章博物馆”;同年,山东进德会创办“山东省进德会图书博物馆”、“山东省进德会
烟台分会博物馆” (1937年因抗战停办)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建立山东省博物馆
(“文化大革命”中一度关闭),至1990年,全省共有博物馆72处。其二,注重文物征
集和保护。晚清、民国、新中国历届地方政府和民间团体都按国家有关法令进行文物
古迹调查、登记注册和收藏保护。1908年山东巡抚奉清政府之命对全省文物进行调查
登记, 1909年建立省图书馆附设金石保护所;1916年-1930年,北洋军阀山东政府奉
命依法调查登记,将全省金石文物收归国有,严禁文物走私盗运外流;国民党政府时
期,成立了山东古迹研究会,负责考古发掘和文物古迹调查保护;在解放区,胶东区
行署成立了胶东文物管理委员会,1948年中共华东局和山东省委成立了山东省文物管
理委员会。新中国成立后,文物收藏保管和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近代考古学飞
跃发展。
山东近代考古发掘研究自1928年至今,大体以新中国建立为界而分为两大阶段。
一、 建国以前为发掘和初步研究阶段。1930年-1931年,山东古迹研究会在梁思
永和吴金鼎主持下对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进行的两次发掘和1936年与中央博物院共同进
行的日照两城镇遗址发掘;1934年经过整理研究,出版了《城子崖》一书,吴金鼎参
加编写,傅斯年作序。张立志等对城子崖龙山文化也进行了研究。这是建国前山东近
代考古学的主要成果。城子崖龙山文化的发现和研究成果意义重大,举世闻名,它打
破了中国文化西来说,为中华古文明本土起源说提供了确凿证据。抗战期间山东田野
考古中断。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山东现代考古学得到长足发展。一是考古学队伍发展壮大。
建国初期,山东只有王献唐、路大荒、李既陶等少数金石专家,大多数文物考古人员
由其他行业转来,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后来经过多方培训和高校考古学专业毕业生的
加入,40多年来终于形成了一支高素质、懂专业的现代考古队伍。在这支队伍的培养
过程中,除北大考古系外,山东大学历史系贡献突出。50年代,山东大学历史系刘敦
愿开考古学通论课,并带学生考察实习。70年代开设考古专业,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
二是山东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学会、文物局、文管会、博物馆等专业研究、管理、
辅助机构和学术团体建立健全,使山东考古发掘研究和文物管理保护有组织有计划、
更有成效地展开。三是开展学术讨论和交流,促进考古学研究的发展。省考古研究所、
省地市县博物馆、高校历史系考古专业和省考古学会、山东古国史研究会等单位多次
举行学术讨论会,并邀请全国乃至国外考古学专家参加。1982年在荣成石岛召开第一
次会议,讨论了山东史前文化及夏文化问题,并出版了会议论文集《山东史前文化论
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 ;第二次会议1988年5月在淄博市召开,讨论了“环渤海考
古”问题;1991年,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纪念学术讨论会在济南举行,对龙山文化
进行了深入讨论,并编辑出版了论文集;1993年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在济南举行,
讨论了以山东为重点的黄河下游及沿海地区考古的状况,提出“以世界的观点认识中
国”,把中国视为“世界中的中国”和重建中国考古学问题。此外,还参加省外、国
外有关学术会议和学者互访,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参加山东古国史与东夷文化史学
术会议, 与史学进行结合讨论和研究。山东古国史研究会自1982年至1992年共召开5
次学术讨论会,省内外许多考古学者参加了讨论,并提供了许多有分量的论文。四是
成果丰硕,质量大大提高。40多年来,普查发现山东古文化遗址7000多处,发掘清理
出100多处, 并写出了发掘报告和研究论著。建国前发现的龙山文化,建国后在山东
境内又发现遗址千余处,发掘清理50余处;50年代末发现发掘的大汶口文化遗址,90
年代已发现600余处, 发掘墓葬2000余座;60年代发现80年代初被认定的岳石文化,
迄今已发现遗址二三百处;70年代北辛文化被发现定名,80年代后李文化被认识定名。
自此,山东新石器文化考古已上探至距今8000年左右,而且形成了后李--北辛--大汶
口--龙山--岳石上下4000多年、互相之间有着传承相继内在联系的新石器考古学文化
序列。在这个文化序列发现发掘研究确认的过程中,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在新石器文化遗址发掘研究过程中,80年代,山东又发现和发掘研究确认了旧石
器早期的沂源猿人文化遗址等3处, 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乌珠台文化遗址等20余处,发
现细石器时代遗址100多处。 沂源猿人文化的发现将山东地区的人类历史上推到了四
五十万年前,证明山东地区是中华人类和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夏商周及以后的考古,山东也有众多重要发现和发掘研究。夏代考古,主要是岳
石文化的发掘与研究。商代考古,主要是墓葬挖掘及出土文物的研究。商代墓葬,自
60年代始,已发掘数十座,获取了大量商代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考古资料。两周齐鲁
故城城址、墓葬、殉马坑、车马坑的发掘研究。众多古物古器的发掘和研究,为山东
古国和民族文化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考古学资料。秦汉墓葬的发掘获得的汉墓竹简、
帛书、漆器、木、陶、铜、铁、碑碣石刻画像等众多文物,对研究汉代山东经济、社
会、文化的发展水平、结构情况提供了有力证据,有的解决了历史上一些疑难问题。
如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同时发现,解决了孙膑其人其
书的实有,结束了几千年来的不休争论。山东汉画像石的大量发现和研究,在全国首
屈一指。魏晋以降,隋唐宋元明清时代的考古,地下地上并重。地下墓葬,地上建筑、
碑碣摩崖石刻、石窟造像、绘画、书法艺术等皆有重要成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泰山
考古。泰山古称东岳,为五岳之首,山上山下碑碣、宫、观、寺、庙、摩崖题刻遍布,
人称文化山,是中华文化的局部缩影,自成体系,自古研究颇多。近年来,泰山考古
十分兴盛,论著颇多。
山东考古学研究的重点是山东地区的遗址发掘和文物研究,但有些学者的研究范
围,并不局限于山东,对其他地区的考古文化也有研究,特别是考古学理论和通论等
综合研究,山东也大有人在。
山东现代考古学之所以取得如此卓著成就,主要是山东考古工作者数十年艰苦奋
斗的结果,同时,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考古队、北京大学考古系山东实
习队等的参与工作也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