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山东古代史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5&rec=157&run=13

山东地方古史研究,涉及诸多专题。今择其要叙述于下。

一、山东古国史研究
(一)山东古国史综合研究
山东古代古国林立,西周时期大约有七八十个,至春秋时期除齐、鲁两大国外,
还有莱、纪、 、杞、郯、费、薛、莒、郕等数十个。对山东古国,历代有人考证。
近代以来有:王献唐著《山东古国考》(齐鲁书社1983年),较全面地对山东古国进行
了考论。此外王献唐还著有《邾分三国考、三邾疆邑图考》(齐鲁书社1982年)等。
80年代以来,山东古国史研究发展很快。1986年,山东历史学会成立了山东古国
史研究会。在此前后,从1982年起至90年代初,山东省历史学会和山东古国史研究会
先后召开了数次山东古国史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由刘敦愿和逄振镐主编为《东夷古
国史研究》第一、二集,先后由三秦出版社于1988年和1990年出版。两书共收会议论
文40余篇,论及东夷史前文化及20多个山东古国的历史。
专著有:逄振镐著《东夷古国史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出版社1989年),该书共
收作者论文9篇,重点论述了齐、鲁两国建国方针的区别及其发展的不同特点。
(二)齐、鲁两国历史研究
关于鲁国史研究,专著有:郭克煜等著《鲁国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此书为
山东省社科“八五”规划项目,系统论述了鲁国的建立、兴衰灭亡过程、原因,考察
和论证了鲁国的文物制度特点。该书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论文主要有:王恩田的《关于鲁国建国史的两个问题》(《齐鲁学刊》1981年第6
期) ,论述了鲁国国名来源、始封及建国方针等问题;《从鲁国继承制看嫡长制的形
成》(《东岳论丛》1980年第3期) ,论述了鲁国的继承制的发展变化。李启谦的《鲁
国的家庭组织与宗法制度的关系》(《东岳论丛》1988年第2期) ,论述了鲁国的宗法
制特点。
关于齐国史研究,专著有:王阁森、唐致卿著《齐国史》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年) 。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齐国800余年的历史。徐树梓著《姜太公新论》(燕山出
版社1993年) ,论述了姜太公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思想及对齐国发展强大的贡献,
同时论述了《六韬》 的谋略思想及其与姜太公的关系。 蔡瀛海著《齐国历史年表》
(《管子学刊》1992年第1-4期连载)。
论文主要有:王恩田的《关于齐国建国史的几个问题》(《东岳论丛》1981年第4
期),韩玉德的《齐国建国问题散论》(《管子学刊》1993年第3期),论述了齐国国名
“齐”的来源,及其受封建国的方针特点。其他论述齐国民族、政治、经济、制度、
古都及历史人物的论文有:韩玉德的《齐国为太阳之国说》(《管子学刊》1992年第2
期),宣兆琦的《试谈齐国的土地制度》(《管子学刊》1992年第1期)、《试论齐国经
济思想发展的主要阶段性特点》(《管子学刊》1994年第3期) ,仝晰纲的《齐国乡里
制度述论》(同上) ,靳桂云的《齐国“因其俗、简其礼”政策的考古学观察》(《管
子学刊》 1993年第4期) ,王志民的《齐桓公称霸的文化贡献》 (《成都师专学报》
1992年第1期) ,吕世忠的《齐国的渔业》 (《管子学刊》1990年第2期) ,张光明的
《由齐币出土论齐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管子学刊》1991年第2期) ,张明东的《试
论齐国的墓葬特点》(《管子学刊》1995年第2期) ,华松的《齐长城是如何借助泰山
地利的》(《管子学刊》1988年第4期)、《齐长城起始区巨防及诸地望考》(《管子学
刊》1991年第2期) ,鲁海、鲁军的《齐长城考》(《管子学刊》1990年第3期),景以
恩的《齐祖姜太公考》(《管子学刊》1992年第4期) ,宣兆琦的《姜太公族源及迁徙
路线考》(《管子学刊》1990年第4期),蔡瀛海的《太公望吕尚出生地考》(《管子学
刊》1990年第1期) ,王兴业的《论齐威王》(同上) ,谢元鲤的《齐国罪人孟尝君》
(《管子学刊》1991年第3期),党明德的《孟尝君田文养士考论》(《管子学刊》1992
年第4期),杨朝明的《试论孟尝君》(《管子学刊》1990年第2期)等。
关于齐古都营丘和孙武、孙膑、扁鹊里籍等问题,是八九十年代山东史学界热烈
讨论的问题之一。
关于古营丘的讨论,80年代初,王恩田在《齐国建国史的几个问题》 (《东岳论
丛》 1981年第4期) 一文中,提出古营丘在今临淄附近韩信岭说,引起争论。后又在
《齐都营丘续考》(《管子学刊》1988年第1期)等文中坚持其临淄韩信岭说。张学海、
罗勋章的《营丘地望考略》 (载中国古都学会编《中国古都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5年)一文提出齐国始封古都营丘在今寿光呙宋台说;赵守诚的《齐都古营丘试探》
(《东岳论丛》1986年第2期) 提出营丘在昌乐营丘说,夏明采的《营丘初探》(同上)
提出益都(今青州市) 臧台说,李学训《营丘地望推考》(《管子学刊》1989年第1期)
推论营丘在昌乐马宋乡河西村说。
关于孙武里籍古乐安,1988年舒荣先、牛万政的《孙武里籍考辨》(《东岳论丛》
1988年第6期) 一文提出孙武里籍古乐安在今山东博兴县说;1989年5月首届《孙子兵
法》 国际研讨会在惠民召开, 会上有人提出孙武故里在惠民县说 (见该会议论文集
《孙子新探》,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1991年6月东营市广饶县举办孙子学术讨论会,
会议考察了广饶草桥一古城遗址,认为该古城址很可能是孙武故里古乐安城。刘蔚华
的《孙武故里探原》(《管子学刊》1991年第3期) 一文认为孙武故里中心地在广饶之
域。其他如马良民的《孙武家世质疑》(《孙子学刊》1993年第2期) 等文,也对此问
题进行了讨论。
关于孙膑里籍的讨论起自1991年7月菏泽市召开的《孙氏族谱》 及孙膑研讨会,
会议根据《孙氏族谱》 等论证,孙膑里籍在今山东鄄城县孙老家。1992年4月山东郓
城县通过调查,发现了一些地下地上的考古文物,再加上对传说和孙氏族系的研究,
认为孙膑故里在郓城县水堡一带的可能性更大。 并于1992年4月召开了全国性的研讨
会,提出了“郓城水堡说”。孙世民著《孙膑及孙膑兵法》(齐鲁书社1994年)和论文
《孙膑故里的新佐证》(《管子学刊》1992年第3期) ,皆对孙膑故里鄄城孙老家说进
行了论证。
关于扁鹊(秦越人)里籍问题,古存齐之渤海郑人、卢人和 人诸说。主要研究成
果有:卢南乔的《从巫中解放出来的我国古代医学奠基者--扁鹊》 (《文史哲》1958
年第8期),张知寒的《从文化史与民俗学谈扁鹊(秦越人)的名籍问题》(《管子学刊》
1988年第4期) ,李家振的《扁鹊对中国医学的贡献》(《管子学刊》1990年第1期),
刘庆文的《齐医学派古代人物考略》(《管子学刊》1990年第3期)等。
(三)其他山东古国史研究
山东其他古国史研究主要有以下成果:郭克煜的《 国历史初探》(《齐鲁学刊》
1981年第4期)、《邾国历史略说》(《东夷古国史研究》第一辑,三秦出版社1988年),
王恩田的《滕国考》(同上),庄春波的《谭国史考略》(同上),周昌富的《东莱新说》
(同上),孙敬明的《考古发现与 史寻踪》(同上),杜在忠的《寿光纪器新发现及几
个纪史问题的再认识》(同上),孙敬明的《莒史缀考》(《东夷古国史研究》第二辑,
三秦出版社1990年),郅田夫的《郜国都城探略》(同上),常兴照、张光明的《商奄、
薄姑钩沉》 (同上) ,于敬民、梁金亭的《莱人三迁说》 (同上) ,王恩田的《纪、
 、莱为一国说》(《齐鲁学刊》1984年第1期)、《再说纪、 、莱为一国》(《管子
学刊》 1991年第1期) 、《三说纪、 、莱为一国--答郭克煜先生》 (《管子学刊》
1993年第3期),郭克煜的《莱、纪一国说质疑》(《曲阜师范学院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1984年),徐龙国的《昌国故城》(《管子学刊》1990年第4期),杨朝明的《薛邑辨》
(《管子学刊》199 1年第2期)等。

二、山东古代专史研究
建国以前, 山东地方古代专史就有不少研究成果。 吴金鼎著《山东人与山东》
(山东新报社1947年),除论述山东人的性格特点外,还着力论述了山东原始民族兴旺
发达的史前史, 认为山东是远古期“中国的政治舞台” 、“最早的工业策源地”和
“文化的中心”。
张立志著《山东文化史》 (甲、乙编,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1939、1940年刊行,
1971年(台湾) 文海出版社印行甲编),分四篇,论述了山东在中国史上的地位、山东
史前时代、传说时代、夏商西周三代的历史和文化。
刘蔚华、苗润田著《稷下学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论述了稷下学宫
和稷下学的发生、发展、消亡、性质、特点、地位、影响及诸稷下学者和稷下文献。
有关山东人物研究的著作主要有: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编撰《山东古
代三大农学家》(山东人民出版社1962年)。全书分三部分,分别介绍了 胜之、贾思
勰、王祯生平事迹及其农学著作的内容和特点。卢南乔著《山东古代科技人物论集》
(齐鲁书社1979年) ,收录论文8篇,对扁鹊、仓公、鲁班、墨翟、夙沙氏等先秦齐、
鲁人物的里籍、所处时代及其科技成就进行了深刻论述。许义夫、张殿民、郭书春主
编《山东古代科学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对山东的管仲、鲁班、墨翟、扁鹊
(秦越人)、甘德、邹衍、仓公、 胜之、刘洪、王叔和、刘徽、何承天、张丘建、贾
思勰、秦九韶、王贞、孔广森等25位科学家进行了论述。李伯齐、车吉心主编《齐鲁
名人》(山东友谊书社1990年) ,为自秦至清的250位声望卓著、影响较大的山东历史
文化名人立传评述。该书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李思德主编《齐鲁历史
名人传》(上、下卷,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年),上卷从先秦至唐末,下卷宋元明清,
对125位齐鲁(包括外籍在鲁者) 历史名人生平事迹进行了系统介绍和评述。王汝涛、
薛宁东、陈玉霞、李遵刚主编《金秋阳都论诸葛--全国第八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文选》
(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年),共收论文46篇,论及诸葛亮总评价、历史作用、勤政廉政
思想、民族政策、用人方略、文化精神、三国史事等问题。主要论文有赵的《诸葛
亮道家思想剖析》(《齐鲁学刊》1987年第6期)、《诸葛亮的齐地人文风格》(《史学
月刊》1995年第2期)等。
山东战争史方面研究的情况,通论方面有:李宪科、彭学芳编著《历代齐鲁战纪》
(国防大学出版社1993年) ,对夏商西周以来发生在山东的250多次重要战争的历史背
景、起因、经过和结局作了介绍和评述。
专论方面, 有魏齐“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研究。1988年4月,菏泽召开
了桂陵之战研讨会,省内外23名专家学者考察论证后,一致认为桂陵之战战址极可能
在今菏泽市牡丹乡何楼一带, 不可能在河南长垣。1992年9月,山东举办了“海峡两
岸孙膑兵法暨马陵之战学术讨论会” ,海峡两岸专家学者165人对孙膑及其《兵法》
和马陵之战的起因、性质、进军路线、用兵谋略、战址、战术、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广
泛讨论。尤其对战址在山东郯城马陵山取得了共识。会议收到论文35篇,由王汝涛、
薛宁东、陈玉霞主编为《孙膑兵法暨马陵之战研究》,1993年由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
山东农民战争史研究的主要著作有:建国初期赵俪生、高昭一著《历史上的山东
农民起义》(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论述了吕母和赤眉军、窦建德和刘黑闼、王仙
芝和黄巢、杨妙真和唐赛儿、毛贵和徐鸿儒、于七和榆园军等发生在山东的农民起义。
其他方面,晚清时期的山东专史著述有:杨绍和的《楹书隅录》 (聊城海源阁18
94年),杨传书等著《山东闱墨》(济南聚奎堂1894年),朱湘等纂《山东盐法志》(山
东官书印刷局) ,恩赐等编《山东盐法续增备考》,叶子佩和任辖各撰有《山东郡县
图考》(1882年本),文美斋主人编《山东全省官书局书目》(1903年)等。
民国时期,有《泰山丛书》:金简撰《泰山图说》,朱云景撰《岱宗大观》,孔
贞 撰《泰山纪胜》,王次通撰《泰山王退轩清芳录》 (均由王氏仅好书斋1936年出
版) ,许鸿磐撰《许氏方舆考证稿》(济宁华鉴阁1933年),林传甲编《中华山东地理
志》(济南武学书馆1920年)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成果有:齐涛著《丝绸之路探源》(齐鲁书社1992年),分为5章,
系统探讨了蚕桑之源、丝绸之路的起源、畅通与繁荣,汉唐时期山东的农业经济、丝
绸业的发展情况,证实山东为丝绸之路的主要源头。
王绍曾、沙嘉孙著《山东藏书家史略》(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对山东先秦至
民国间的602名藏书家的生平事迹一一进行了介绍。 此外还有长篇《代序》进行了综
论并附有征引书目。
《山东航运史》编委会编《山东航运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年),以大量资料
充分展示了山东航运从远古萌芽到今日繁荣的整个曲折历程。
朱亚非著《古代山东与海外关系史》(齐鲁书社1995年),对山东古代特别是明代
的涉外关系进行了探讨。
郑修平著《李白在山东论丛》(山东友谊出版社1991年),集其论文22篇,并附有
《李白在山东活动年表》等,较全面地介绍了李白在山东23年的活动与著述情况。
景 、罗仑著《清代山东经营地主的社会性质》(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分为
三章,探讨了清代山东地方经济的发展状况、山东经营地主经济的发展状况,认为:
清代山东经营地主已经是开始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经济体。
张维华主编《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 (共4编,前3编24册,已由齐鲁书社1980
年至1985年间陆续出版)。其中第一编分上下册,为《曲阜孔府档案全宗类目索引》;
第二编全1册,为《明代档案史料》;第三编分为21册,为《清代档案史料》。
山东省曲阜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合编
《孔府档案选编》(上、下册,中华书局1982年),分《孔府的由来及其特权》、《孔
府的土地与户人》、《孔府的地租剥削》、《孔府的其他剥削》、《孔府的腐朽生活》
、《农民起义对孔府的冲击与孔府佃户抗租抗差斗争》、《孔府的没落与覆亡》等部
分,介绍了有关历史情况。
论文主要有:民国时期高仲骞的《鲁省在中国经济文化史上之地位》 (《青年月
刊》1卷1期),宋锡民的《隋末山东农民起义述略》(《东岳论丛》1984年第5期),陈
有今的《魏晋时期山东地区大动乱和山东人民的艰苦斗争》(《齐鲁学刊》1987年第3
期),于学义的《五代时期山东的行政沿革与社会经济》(《东岳论丛》1988年第1期),
高凤林的《隋唐时期山东地区与日本、朝鲜之间的交流与往来》 (《山东师大学报》
1994年第1期),逄振镐的《东夷史前原始农业的发展》(《中国农史》1991年第4期),
陈冬生的《甘薯在山东传播种植史略》(《农业考古》1991年第1期) 、《明代山东手
工业发展概述》(《东岳论丛》1991年第2期) ,李季平的《试论孔尚任的思想及其矛
盾》(《齐鲁学刊》1982年第5期),官美蝶的《清代孔府屯田所有权初探》(《清史研
究集》第五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王永昌的《试论清代山东秘密结社的特点》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鲁海的《顾炎武山东入狱考》(《清史研究》
1994年第2期),袁伯诚的《顾炎武北游与山东(上、下)》(《青岛师专学报》19 94年
第1、2期),翟如潜的《郝懿行与王照圆》(《烟台师院学报》1994年第1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