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世界近现代史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5&rec=154&run=13

山东世界近现代史研究,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就有一定成果。晚清时期,鲁版图书
中有清人沈敦和辑译的《英法俄德四国志略》(山东书局石印1904年),日人桑原陟藏
撰《东洋史要》(山东官书局铅印1904年) ,孟广森校定《万国通商史》(〔英〕琐米
尔士著, 日本经济杂志社译, 〔日〕古城贞吉重译,山东书局石印) ,英人肖米著
《美国通商史》(清末山东书局石印),清人李圭撰《环游地球新录》(清末善成堂印)
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学院 (今山东师范大学) 、曲阜师范学院
(今曲阜师范大学)等历史系,集结了一批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人才,并逐步形成了几个
较稳定的研究方向,即美国史、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史、苏联史、英国史、德国史和
日本史。其中,对美国史的研究成果最为突出。
世界近代史通史研究的主要成果有:刘祚昌、光仁洪、韩承文、艾周昌主编《世
界近代史》(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本书是受教育部委托编写的大学历史系
教材, 内容包括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70余年中欧美、
亚非拉美的近代历史。该书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一、美国史研究
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美国史研究方面刘祚昌已有《美国独立战争简史》
(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美国内战史》(人民出版社1978年)等专著问世,并发表
过多篇论文。其中,《美国内战史》一书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列为重点藏书。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美国史研究方面的主要著作有:刘祚昌著《杰弗逊传》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是第一部由中国人撰写的杰弗逊传记。该书对杰弗逊
的政治活动、政治思想、政治品质和政治风度、私人生活、个人品德与爱好、生活习
惯、心理状态等诸多方面作了深入研究论述。此书获山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陈海宏著《美国军事史纲》(长征出版社1991年),研究了美国军事史。刘文涛、柯春
桥著《热血豪胆巴顿》(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全面评价二战时期美国著名将军巴
顿的英雄事迹。王玮主编《美国对亚太政策的演变 (1776-1995)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5年),考察了美国对亚洲太平洋地区政策200多年的变化。
论文方面主要有:刘祚昌的《略论托马斯·杰弗逊的民主思想》 (《历史研究》
1980年第4期, 美国《弗吉尼亚评论季刊》发表署名文章,对该文作了专门评介。随
后,被译成英文,发表在美国的《中国的历史研究》上) 、《北美殖民地时代的议会
制度》(《历史研究》1982年第1期)、《论杰弗逊改造美国土地制度的宏图》(《美国
研究》1989年第3期)、《杰弗逊的理想国》(同上),宋家珩的《从美国总统选举看资
产阶级民主》(载《形势与政策专题文集》,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李巍的《论美
国1789年宪法的形成》(《山东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隋兆蔚的《国民经济军事
化是美国战后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 (《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刊》1983年第2期) 、
《美国社会福利制度浅析》(载《欧美史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年),高鉴国的
《论罗斯福无条件投降原则》(《齐鲁学刊》1982年第2期) 、《美国社会贫困问题初
探》(《山东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关绍纪的《美国文官的考试与录用》(《人事》
1988年第2期)、《美国的文官制度》(《山东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等。

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与加拿大史研究
建国初期,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史方面的主要著作有王春良编译《亚洲各国近代
参考地图》(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王启民、米守仁、杨兴华、艾周昌等编《亚洲
各国史》(同上) 。主要论文有王春良的《略论甘地的历史作用》(《文史哲》1958年
第4期)等论文,批驳了苏联学者的片面观点,充分肯定了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抵抗”
运动,论证了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杰出贡献。
“文化大革命”时期,出于中国与第三世界关系发展的需要,山东大学历史系成
立了翻译组,翻译了第三世界一些国家的历史。其中近代史方面有徐绪典、陈汉时合
译的《加拿大近百年史》 (上、下册,〔加〕唐纳德·克赖顿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
72年)和翻译组译《中非共和国》(〔法〕皮埃尔·卡尔克著,〔英〕巴巴拉·汤普森
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76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史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王
春良率先打破禁区,肯定了玻利瓦尔是拉丁美洲的民族英雄。目前,亚非拉历史研究
的重点已由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与解体,转向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方面。其中,
聂仲元的《近代史上亚洲国家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 、
《近代封建国家向资本主义的过渡》(同上刊1988年第4期) 等文指出,近代封建国家
向资本主义过渡大致通过4种方式: 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民族独立战争、民族统
一战争、统治者上层改革逐步资产阶级化。这几种方式相辅相成,其中改革的巨大作
用不容低估。
在加拿大史研究方面,主要成果有宋家珩的《枫叶国度--加拿大的过去与现在》
(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该著论述了加拿大的历史发展进程及各历史时期的特点和
重大历史事件,涉及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论文主要有宋家
珩的《加拿大路易·里埃尔起义》(《世界史研究动态》1985年第4期) 、《英国十八
世纪对加拿大的殖民政策》(《文史哲》1985年第6期)、《中国的加拿大研究》(《文
史哲》1988年第4期) 、《加拿大走向独立的道路》(载《加拿大与加拿大人》,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等。

三、欧洲、日本近现代史及二战史研究
欧洲近现代史研究,山东重点在德国史和英国史的研究,对法国史和苏联史也有
所涉及。
英国近现代史的研究主要成果,专著有:刘祚昌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史》 (上
海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 ,论述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起因、过程、特点及意义。程
汉达著《英国政治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重点论述了英国近现代政
治制度的发展变化。此书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论文主要有:陈尚胜的
《英国散商对华贸易的发展与鸦片战争》(载《屈辱与抗争--鸦片战争150周年论文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德国、日本近现代史及二战史研究方面的著译有:宋家珩等译《日本近现代史纲
要》(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 。朱懋铎组织编写和定稿的《德国现代史》(山东大学
出版社1986年) ,重点介绍了德国在一战废墟上重新崛起、法西斯运动在德国产生发
展直到把德国推向战争深渊的历史过程。主要论文有:聂仲元的《近代史上后起国家
赶超先进的一个重要历史经验》(《齐鲁学刊》1984年第4期) 一文,论述了十九世纪
六七十年代美、德、日落后于英国的这几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及历
史经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教育作为一种潜在的巨大生产力的作用。此外还有陈汉时
的《德国近代史的开端》(《文史哲》1979年第6期) ,谭秉顺的《巴枯宁的无政府主
义思想》(《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4期)、《试论雅各宾派的恐怖政策》(《文
史哲》1982年第3期)等。
山东学者对二战史研究的主要论文有:包奕诚的《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兼论哪种类型的帝国主义国家是最危险的战争策源地》 (《历史研究》1980年第4期)
一文,一反中外传统说法,认为大战爆发具有客观上的历史必然性,同时指出失掉赃
物或分赃很少,而又无力从事经济兼并的帝国主义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往往成为战争
最危险的策源地;《试论轴心国家军事膨胀型经济危机》(《世界经济》1982年第8期)
一文,论证了欧战爆发前夕,促使德日走向或扩大战争的基本因素,不是生产过剩类
型的经济危机,而是军事膨胀型的经济危机;《是退让、投降吗?--一论欧洲的绥靖》
(《史学集刊》1983年第3期) 、《是祸水东引吗?--二论欧洲的绥靖》(同上刊1984年
第1期) 、《论英国对德绥靖的认识根源》(《文史哲》1992年第6期)等论文,论证了
欧战爆发前夕,英法推行绥靖,是霸权主义决策在特殊条件下的错误运用;《纳粹对
欧洲的经济奴役与掠夺》(《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论文集》,国防大学出版社19 87年)、
《纳粹德国奴役欧洲的政治构思与实践》(《文史哲》1988年第4期) 、《论纳粹战争
的特殊毁灭性》(《史学月刊》1989年第9期) 等论文,从经济、政治及军事方面,论
证了轴心国家从事的战争具有特殊的野蛮性、腐朽性、反动性及破坏性,进而论证了
反法西斯国家所从事的战争具有解放及进步的客观属性与作用;《试论第二次世界大
战的起点》(《世界历史》1989年第5期) 一文,反对套用一战的模式来解释二战的历
史,认为二战是一系列局部战争逐渐扩大、汇合与集中为世界大战的长期发展进程,
二战应以1931年为起点。孙明良的《战前苏联对西方技术的引进》(《山东大学学报》
1988年第2期)一文指出,战前苏联引进西方技术是一项明智的政策,有不少成功的经
验,也有着诸多深刻的教训。此外,隋兆蔚的《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关系中的主要
矛盾及其发展变化》(载《国际关系史学会论文集》,外交学院出版社1981年),朱懋
铎的《试论施特拉斯曼的外交政策》(《文史哲》1990年第6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
后的德国赔款问题》(《山东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等论文,论述了德国外交和对
外关系等问题。王春良、张培义等人的一系列论文,对二战期间苏联外交政策中的大
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进行了分析批判,对广岛原子弹轰炸及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的历史作用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从而匡正了过去的一些片面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