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汉至清代哲学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5&rec=15&run=13

一、汉代哲学研究
建国后17年研究成果,论文主要有:杨向奎的《论西汉新儒家的产生》 (《文史
哲》1955年第9期)一文认为,新儒家的大一统学说,适应了统治者专制的要求,儒家
的地位也从此固定下来。关锋的论文《王充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华东师大学报》
1956年第3期) 和《王充哲学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一书,安作璋的《
〈论衡〉的作者王充》(《山东师院学报》1959年第5期) 等,对王充哲学思想的主要
贡献、特点和缺点都进行了论述。王启贤的《应当正确地评价司马迁的思想》 (《文
史哲》1965年第3期)一文,论述了司马迁的哲学思想。
“文化大革命”中,主要研究成果有,高亨、董治安的《十大经初论》 (《历史
研究》1975年第1期) ,俊奎的《黄老思想与道法关系--汉帛书经法》(《破与立》19
76年第3期)、《评白虎观会议与〈白虎通〉》(《山东师院学报》1974年第4期,《红
旗》1974年第10期)等。
“文化大革命”以后的主要成果,专著有于首奎著《两汉哲学新探》 (四川人民
出版社1988年) ,该书汇集了于首奎两汉哲学研究的主要论文,这些论文从不同角度
论述了贾谊、《淮南子》、董仲舒、《白虎通》及郑玄的哲学思想,并以《淮南子》
与董仲舒为论述的重点, 提出了一些与传统观点不同的见解。 此外,尚有田昌五著
《〈论衡〉导读》(巴蜀书社1989年,中华文化要籍导读丛书之一),《〈论衡〉诠释》
(巴蜀书社1989年)等。
主要论文有:张维华的《论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与究天人之际》 (《文史哲》19
80年第5期),凌轩的《秦汉之际的新道家》(《光明日报》1981年4月15日),庄春波、
刘春明的《从〈太平经〉 看东汉社会危机和早期道教的产生》 (《烟台大学学报》
1990年第3期) ,丁原明的《〈文子〉与〈淮南子〉思想之异同》(《文史哲》1994年
第6期),孙希国的《王符〈潜夫论〉的思维模式初探》(《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
王其俊的《仲长统》(载《山东古代思想家》,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等。

二、魏晋南北朝哲学研究
建国前主要成果有:韩连琪的《陶渊明的思想》(《励学》1935年第4期) ,李季
平的《佛国提要辩证》(《山东文教》1944年第11期)。建国后的主要论文有:郑佩鑫
的《东晋南朝时期的神灭论与神不灭论的斗争》(《江海学刊》1961年第7期),华山、
王赓唐的《法相宗和玄学的唯识思想批判》和华山的《禅学小论》(《山东大学学报》
1962年第4期,1963年第4期)等。
“文化大革命”时期,主要成果有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等单位合作编著的《论曹操
的法家思想》(山东人民出版社1975年)、《曹操著作选注》(山东人民出版社1975年)
等。
“文化大革命” 后新时期的主要研究成果, 著作有王仲荦著《魏晋南北朝史》
(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十章《魏晋南北朝的哲学与宗教》,系统地论述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
这方面研究的主要论文有:丁冠之的《阮籍思想辨析》 (《中国哲学史研究》19
82年第1期) 、《论嵇康的哲学思想》(《哲学研究》1980年第4期),王晓毅的《论魏
晋名理学》(《文史哲》1986年第6期)、《魏晋才性论新探》(《东岳论丛》1986年第
3期) 、《钟会与早期玄学》(《中国哲学史研究》1987年第2期)、《对王弼哲学的几
点新认识》(《文史哲》1985年第3期) 、《王弼“太极”说片论》(《孔子研究》198
8年第2期)、《王弼宇宙本体论新探》(《哲学研究》1990年第2期)、《宇宙生成论向
哲学本体论的转化》(《文史哲》1989年第6期),高晨阳的《郭象的认识论思想剖析》
(《文史哲》1983年第5期)、《阮籍人格的双重性及其思想变化意义》(《山东大学学
报》1990年第2期)、《玄学本体论与言意之辩关系新探》(《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
1990年第3期) 、《范缜的形神论与玄学的体用观》(《文史哲》1987年第3期),黄广
华的《言意之辩与立象以尽意》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 ,牟世金的
《刘勰思想三论》(《文史哲》1981年第1期)等。
1995年,《文史哲》第3、4期开辟“魏晋玄学笔谈”专栏,丁冠之、周立升、李
传明等撰文谈了自己的看法。这个专栏讨论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关于玄学的性质和评
价问题;二是关于玄学的意义;三是关于玄学的起源;四是关于玄学的分期;五是关
于玄学的社会基础;六是关于王弼、郭象等人的思想。

三、唐宋哲学研究
建国以前的主要成果有:李家瑞的《宋代思想起源》(《齐大月刊》1934年第4期),
马子实的《程朱陆王之治学方法》(《进德月刊》1937年2卷8期)等。
建国后的主要成果有:杨向奎的《唐宋时代的经学思想--〈经典释文〉、〈十三
经正义〉等书所表现的思想体系》(《文史哲》1958年第5期) ,华山的《张载思想批
判》、《程朱理学批判》、《叶适思想批判》、《从陆象山到王阳明》 (以上论文分
别载于《山东大学学报》1960年第3、4期,1961年第2、4期,1962年第1期)等,李传
明的《柳宗元与佛教》(《文史哲》1984年第4期),蔡德贵的《吕才》(载《山东古代
思想家》,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许凌云的《论刘知几的孔子观》(《齐鲁学刊》
1989年第2期),刘蔚华的《论邵雍的哲学思想》(《中国哲学史研究》1982年第2期)、
《略论司马光的〈潜虚〉》(《中州学刊》1984年第1期) ,赵宗正的《孙复、石介思
想述评》(《中国哲学史研究》1984年第4期) ,刘宗贤的《试论二程哲学中的不同风
格》 (《文史哲》1989年第5期) 、《近年来陆王心学研究的新进展》(《哲学动态》
1989年第3期) 、《陆九渊心学“道”及“心”、“道”关系》(《齐鲁学刊》1988年
第2期)、《陆、王心即理比较》(《东岳论丛》1988年第3期)等。

四、元明清哲学研究
主要成果,专著有:赵俪生的《顾炎武传略》(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
黄云眉的《李卓吾事实辩证》(载《史学杂稿订存》,山东人民出版社1960年),山东
师范学院中文系《李贽著作选注》注释组的《李贽著作选注》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6
年),李季平编著《王夫之与〈读通鉴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等。
主要论文有:赵俪生的《清初四大学派》、《亭林学派述》、《船山学派述》、
《梨洲学派述》、《孙(夏峰)颜(习斋)学派述》(上海《读书通讯》1948年),华山的
《论泰州学派--与侯外庐先生商榷》(《山东大学学报》1964年第1期) ,华山、王赓
唐的《论顾炎武思想》(《文史哲》1963年第2、3期) 、《黄梨洲哲学思想剖析》(同
上刊1964年第3期) ,王赓唐的《论吕坤思想--和〈中国思想通史〉的作者商讨》(同
上刊1964年第4期) ,华山遗作《戴东原的反理学思想》(《文史哲》1981年第5期)、
《黄宗羲哲学中的心、气问题》(《东岳论丛》1983年第3期) ,周立升、汪建的《王
守仁“知行合一”说评论》(《中国哲学史研究》1982年第2期) ,刘宗贤的《王阳明
“感应之几”剖析》(《东岳论丛》1984年第4期)、《王阳明心学探微》(《云南社会
科学》1984年第6期) 、《试论融汇道家自然之说的陈白沙心学》(《东岳论丛》1990
年第6期) 、《试论王阳明的人性思想》(同上刊1986年第6期),赵宗正的《清初经世
致用思想简论》(《哲学研究》1983年第6期) 、《论颜元的认识论》(《哲学研究》1
987年第8期),张季平的《论颜元的哲学思想》(载《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刊》第1辑,
1980年),吕景琳的《张尔岐》(载《山东古代思想家》,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