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中日甲午战争史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5&rec=145&run=13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乃至是世界近代史上的大事,中国在甲午战
争中的失败,宣告了封建统治阶级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的破产,
彻底暴露了清王朝和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无能,引起了列强的瓜分,加深了中国的
民族危机,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过程,以至使远东国际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同时,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山东是中日甲午战争的主战场之一,有着地理和战争资料的优势,也有人才优势。
戚其章和他的同仁们,自50年代后期以来,即开始了对甲午战争史资料的搜集和实地
调查,在占有充分资料的基础上开始了逐步深入的研究。他的早期研究领域主要是从
对中日甲午威海之战而展开的。
“文化大革命”中,研究一度中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甲午战争史研究
在山东复兴,并获得长足发展,成为山东史学界的优长学科,山东成为全国甲午战争
史研究的重要基地。80年代以来,数次全国性、国际性甲午战争史学术讨论会在山东
威海市举行。 继1983年山东省历史学会在威海举行了甲午战争史学术座谈会之后,1
984年全国甲午战争90周年学术讨论会又在威海举行, 全国80多名著名专家学者就甲
午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中国失败原因、人物评价等问题进行了讨论。1990年
甲午战争史学术讨论会暨山东省甲午战争史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威海举行,全国60多名
专家学者出席会议。1992年甲午战争与中日关系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大连和威海举行,
国内外12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进行了讨论。1994年甲午战争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
会在威海举行,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地区和海峡两岸
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会议就甲午战争与国际关系、甲午战争与中国失败原
因、甲午战争与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与中国传统文化及与中国近代化、甲午战争历史
人物评价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此期主要成果,著作方面有:戚其章的专著《北洋舰队》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
年) ,系统论述了北洋舰队的创建、编制与训练、基地与实力及丰岛、黄海、威海三
次海战的经过, 该书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中日甲午战争史论丛》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 , 收论文27篇,着重探讨了甲午历次海战及重要海军人物
(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方伯谦等)的评价问题,并对北洋舰队阵形、山东半岛防
御战及甲午战争与洋务运动、清朝财政、民族觉醒等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主编《甲
午战争九十周年纪念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收会议论文36篇,从不同角度探讨
了甲午战争史的背景、 过程及其影响、 人物评价等问题;《甲午战争与近代社会》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收论文31篇,对上至鸦片战争,下迄义和团运动,凡与甲
午战争有渊源关系或深受甲午战争影响的人物、事件一一考究;《甲午战争史》 (人
民出版社1990年) ,阐述了上起朝鲜东学党起义,下迄日本割占台湾与台湾军民反割
地武装斗争为止的甲午战争的全部过程, 该书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作为《甲午战争史》的姊妹篇,着重
探讨了日本蓄谋发动侵华战争而挑起争端的外交策略与清政府乞保和局、求列强调停
和战争中、 战争后的外交活动以及《马关条约》 签订前后的国际关系等问题;主编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中华书局1989年-1996年出齐),将《丛刊》
正编遗漏的档案资料、 所搜集到的民间资料和翻译的英文、日文资料540余万字校订
整理为12册进行补充; 与王如绘共同主编 《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甲午战争
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选编会议论文85篇(大陆学者
59篇、台湾学者7篇,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学者19篇)。其他著作还有孙洁池、
于才年、许玉琪主编《甲午英烈》(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年),介绍了50余名甲午英雄
人物,并附有《甲午英烈碑传选录》。于时化译日本信夫清三郎著《甲午日本外交内
幕》(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以丰富的资料分析了甲午战争前中、日、朝
三国外交,从一个方面揭示了日本侵略本质。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北京图书馆阅览
部编《中国甲午战争研究论著索引》(齐鲁书社1994年),著录了海峡两岸和香港发表
的有关甲午战争史研究的论著文章目录,并附有甲午战争研究日文、西文、俄文文献
索引;廉成灿、魏殿钰、李常松主编《民族英雄左宝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等。
论文方面, 量大面广。 其中主要有戚其章的《三十年来甲午战争研究概况》 (
《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 、《甲午战争时期的爱国主义》(《东岳论丛》1984
年第1期) ,庄维民的《论甲午战争中的清军战略》(《东岳论丛》1984年第4期),申
春生的《论甲午战争中的速胜论和持久战思想》(《东岳论丛》1990年第5期) ,张红
军的《略论甲午战争后的清军兵制》(《福建论坛》1994年第1期) 等文,回顾了甲午
战争的研究状况,探讨了清军兵制战略等问题。戚其章的《朝鲜东学道与东学党起义》
(《历史教学》1989年第3期)、《日本大陆政策与朝鲜“七二三事件”》(《山东社会
科学》1988年第4期)、《关于甲午黄海海战的几个问题》(《史学月刊》1982年第1期)、
《论甲午丰岛海战的几个问题》(《江海学刊》1985年第6期) 、《〈章高元禀〉的发
现与甲午盖平之战研究》(《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第4期)、《甲午金州保卫战述论》
(《辽宁师大学报》1989年第1期) 、《甲午成欢之战述论》 (《齐齐哈尔师院学报》
1989年第1期) , 苏小东、马骏杰的《试论黄海海战在甲午战争中的地位和影响》 (
《北方论丛》1992年第4期) 、《试论海军、海战在甲午战争中的地位和影响》(《福
建论坛》1991年第5期)等文,着重探讨了甲午海战、陆战史中的一些问题;戚其章的
《论甲午战争初期的帝后党争》(《山东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 、《论甲午战争后
期的帝后党争》(《山东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 ,郭墨兰的《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
府上层不存在战和两派吗?》(《东岳论丛》1984年第4期)等文,具体探讨了帝后党争
的有关问题;戚其章的《关于台湾民主国的评价问题》(《北方论丛》1984年第4期)、
《甲午战争后保卫台湾之战》(《东岳论丛》1984年第4期) 等文,主要探讨了反对割
让台湾运动的有关问题; 戚其章的《北洋海军爱国将领传略》 (《天津师院学报》
1981年第2期) 、《应该为刘步蟾恢复名誉》(《破与立》1978年第1期)、《刘步蟾黄
海战绩考》(《北京师大学报》1982年第1期)、《关于丁汝昌之死的几个问题》(《日
本研究》1989年第2期)、《方伯谦被杀是一桩冤案吗?》(《历史研究》1981年第6期)、
《丘逢甲乙未保台事迹考》(《学术研究》1984年第4期)、《〈徐骧传〉订误》(《岭
南文史》1985年第6期)、《论民族英雄柯铁》(齐鲁书社1986年)、《章高元与盖平之
战》(《安徽史学》1989年第2期)、《翁同龢与甲午战争》(《山东社会科学》1994年
第2期) ,郭大松、李宏生的《关于丁汝昌的几个问题》(《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0
年第4期),刘晓焕《吴大澂是“逃跑将军”吗?》(《东岳论丛》1991年第6期)、《甲
午战争中的宋庆》(《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5期) ,杜耀云的《李鸿章与
中日甲午海战》(《山东师大学报》1991年第1期) ,苏小东的《李鸿章对日海军威慑
战略与甲午海战》(《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5期) 等文评述了甲午有关历史人物;戚
其章的《巴山军火船事件与中英交涉》(《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1期) 、《中日〈辽
南条约〉与俄德法三国联盟》(《东岳论丛》1988年第4期) 、《论张邵东渡与广岛拒
使》(《齐鲁学刊》1989年第5期)、《美国居间与马关议和》(《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1990年第4期) 、《论甲午战争期间的中外关系》(《烟台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赵树好的《甲午战争期间的英日关系》(《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王春
良的《甲午战争前后的国际关系》 (载《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人民出版社
1995年) 等文,对甲午战争时期中外关系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戚其章的《甲午风
云与中国的觉醒》(《文史知识》1982年第8期)、《马关条约与晚清政局》(《文史哲》
1990年第6期)、《甲午战争与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4
期) ,郭墨兰的《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化的文化思考》(《山东社会科学》1994年第5
期)、《甲午战争与中国近现代化》(《理论学刊》1995年第1期)等文,着重探讨了甲
午战争的影响及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