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与洋务运动史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5&rec=144&run=13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了中国封建
社会的大门,开始了西方殖民主义入侵、变中国为半封建和半殖民地的历程,同时也
开始了中国人民反对列强侵略的历史。清政府的抵抗失败了,人民的反抗也失败了,
但太平天国运动意义重大。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封建地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开
始向西方学习,提出了“以夷制夷”口号,掀起了求富求强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
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这一阶段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
动和中法战争,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山东学术界早有研究。新中国成立前即有《帝国
主义侵华史》等论著出版;建国后,结合教学发表了一些论文,出版了一些讲义和资
料汇编;80年代以来,此段历史的研究出现了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一、鸦片战争史研究
山东对鸦片战争史的研究,在建国前后只有一些零星论文和资料整理,真正的研
究是80年代以来开始的。 1990年为鸦片战争爆发150周年,山东召开了纪念大会,并
有不少学者参加了全国和其他省市召开的学术讨论会,出了一批成果。此间山东鸦片
战争研究的主要成果,著作方面主要有:郭大松、孙占元编著《鸦片战争史鉴》 (山
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 及胡滨的《英国蓝皮书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中华书局199
3年)等。
论文主要有:李德征的《鸦片战争与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文史哲》1990年
第4期)、《鸦片战争是中国从闭关走向开放的转折点》(《山东社会科学》1990年第4
期),孔令仁的《要认真汲取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文史哲》1990年第4期),刘天
路、李岫的《论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主义》(《烟台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戚其
章的《论林则徐整顿海防》(《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85年第4期) 、《姚莹的海防思
想与海图研究》(《安徽史学》1994年第1期) ,董建民的《试论鸦片战争爆发的国际
因素》(《山东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孙占元的《清朝闭关政策及其对两次鸦片
战争和洋务运动的消极影响》(《山东师大学报》1993年第5期) 、《林则徐的反侵略
思想》(同上刊1995年第3期),亓长发的《鸦片战争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泰安师专
学报》 1990年第3期) ,曹立前的《鸦片战争以来先进中国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 (
《山东师大学报》1991年增刊)等。

二、太平天国运动史研究
太平天国史研究方面,早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就出了一些官修和私修的史书,
但主要是关于山东地方近代史方面的。新中国成立后对全国太平天国史研究逐步展开。
50年代初以来即发表了一些有反响的论文, 如: 郑鹤声的《天王洪秀全状貌考》 (
《文史哲》1951年第1期) 、《太平天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及其评价》(《文史哲》1955
年第8期) ,胡滨的《李鸿章与太平天国》 (《光明日报》1954年5月27日) ,路遥的
《论洪仁》(《文史哲》1956年第1期) 、《论太平天国革命思想的特点及其性质》
(《山东大学学报》1959年第1期),徐绪典的《太平天国的拜上帝会与基督教的关系》
(《文史哲》1963年第5期) 等文分别探讨了太平天国妇女解放运动、革命思想、宗教
文化及有关人物诸问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学者发表了一批论文,主要有:孙祚民的《太平
天国“虚君制”质疑》(《历史教学》1978年第4期) 、《试论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
(《史学月刊》1979年第8期)、《关于太平天国政权性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北方
论丛》1980年第1期) ,庄维民的《如何看待马克思对太平天国的论述》(《山东史学
集刊》1983年第1期),李宝金的《洪仁评价发微》(《南宁师院学报》1985年第1期),
张红军的《曾国藩军事战略思想初探》(《山东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 ,李德征的
《试论天京政权的对外开放》(《东岳论丛》1991年第2期) ,郭大松的《太平天国运
动的均平思想》(《山东师大学报》1991年第3期) ,郭大松、韩昱的《洪秀全接受基
督教文化根源试探》(《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3期) ,傅炳旭的《太平天国农
民革命失败原因探析》(同上刊1991年第1期),戚其章的《天朝田亩制度新考》(《东
岳论丛》1993年第6期)等。

三、洋务运动史研究
洋务运动史研究,新中国成立以前基本没有研究成果。资料方面有官修《筹办夷
务始末(咸丰朝)》80卷,黄县贾桢等编,故宫博物院1936年影印,按年编次咸丰朝对
外交涉重要档案,内容包括上谕、奏议、中外照会、条约等。
建国初期,山东各高等学校历史系结合历史教学进行了研究。这一时期,山东学
界代表性论文有:陈月清的《十九世纪末叶改良派与洋务派的政治主张》 (《山东大
学学报》1959年第2期) 、《论洋务派经济活动的实质与作用》(《山东大学学报》19
62年第4期) ,胡滨的《张之洞与洋务运动》(《文史哲》1963年第5期)、《张之洞所
办企业的性质与特点》(《山东大学学报》1964年第2期) ,孔令仁的《论清政府洋务
派官僚所办军事工业的性质》(《山东大学学报》1963年第1期) 、《关于中国原始资
本积累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64年第1期)等。
“文化大革命”时期,研究中断。80年代重新兴起,1989年10月,第五届中国洋
务运动史学术研讨会在山东东营举行,会议收到论文近百篇,由孔令仁、李德征选编
58篇编为《中国近代化与洋务运动》(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一书,分“洋务运动与
中国近代化”、“洋务运动与社会环境”、“洋务人物”三部分,论述了洋务运动的
背景、成功的原因、经验教训和人物评价等问题。该书反映了八九十年代全国洋务运
动史研究的最新水平。其他重要著作有胡滨、李时岳著《从闭关到开放--晚清“洋务
热”透视》(人民出版社1988年),该书系统论述了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热的原
因以及随之产生的新式工业、新式海防、新式教育乃至它们的特点、作用等问题。
论文主要有:胡滨、李时岳的《洋务与洋务派简论》(《东岳论丛》1980年第3期)、
《论洋务运动的性质》(《光明日报》1980年9月2日)、《洋务派与顽固派关于铁路问
题的争论》(《吉林大学学报》1980年第5期),孔令仁的《洋务运动浅论》(《吉林大
学学报》1981年第3期) ,戚其章的《评价洋务运动必须以社会实践为标准》(《天津
社会科学》 1982年第1期) ,刘天路的《论洋务派的外交思想》 (《山东大学学报》
1990年第2期) ,傅炳旭的《论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
第3期) ,赵子明的《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临沂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分别探讨了洋务运动的性质、历史地位、评价标准等问题;胡滨的《洋务运动与中国
近代化》(《文史哲》1987年第5期)、《从洋务运动看中国近代化早期的特点》(《人
文杂志》1990年第1期) ,郭墨兰的《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文化》(《长沙水电师范学
院学报》1990年第4期) ,商鸣臣的《从洋务运动看中国近代化人材的培养》(《山东
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等文,着重探讨了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及有关问题;
胡滨的《洋务派与近代工业》(《山东师院学报》1979年第3期) 、《论晚清的江南制
造局》(《山东师大学报》1983年第3期)、《论上海织布局》(《山东师大学报》1986
年第6期) ,赵葆惠的《张之洞与汉阳铁厂》(《齐鲁学刊》1988年第4期)等文,主要
探讨了洋务企业的有关问题;戚其章的《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海军》 (《齐鲁学刊》
1982年第2期) ,吴士英的《洋务派筹办新式海军二题刍议》(《山东大学学报》1990
年第3期) ,明立志的《海防筹议述论》(《山东师大学报》1984年第2期),刘申宁的
《淮军装备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等,着重探讨了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军事
的有关问题。
关于洋务派代表人物的著作有:胡滨的《卖国贼李鸿章》 (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
55年),孙占元的《左宗棠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等。
其他主要论文有:胡滨的《论李鸿章的洋务思想》(《吉林大学学报》1980年第3
期)、《李鸿章和轮船招商局》(《历史研究》1982年第4期),戚其章的《论李鸿章的
近代化纲领》(《社会科学研究》1989年第5期) ,陈尚胜的《李鸿章与朝鲜对西方的
缔约开放》 (《山东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耿仕信的《论左宗棠》 (《求索》1
982年第5期),孙占元的《左宗棠反侵略思想述论》(《山东师大学报》1990年第1期),
马帆的《张之洞洋务思想初探》(《山东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冬青的《曾国藩
的一生》(《山东师大学报》1983年第1期) ,陶飞亚、刘天路的《曾纪泽思想评议》
(《东岳论丛》1984年第4期),吴忠民的《论曾纪泽》(《史学月刊》1984年第6期)、
《论王先谦的洋务思想》(《东岳论丛》1985年第1期) ,韩昱的《论薛福成的外交思
想》(《山东师大学报》1987年第1期) ,高华德的《从兰州织呢局的创办看左宗棠的
爱国思想》(《齐鲁学刊》1994年第5期) ,王希莲、张礼恒的《李鸿章与中国首批留
美学生》(《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