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近代通史与专题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5&rec=143&run=13

一、中国近代通史研究
山东对中国近代通史研究,建国初期,代表性论著主要有汪伯岩的《中国近代史
讲话》(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为建国初期出版较早的中国近代史著作。该书分为
6讲, 讲述了中国近代80年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逐步形成、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
社会经济情况的演变和政治思想的发展等重大问题。论文主要有郑鹤声的《怎样研究
中国近代史》(《文史哲》1951年第2期) ,陆景琪的《研究中国近代史必须以毛泽东
思想为指导》(《山东大学学报》1960年第1期)等。
“文化大革命”时期,基本没有研究成果。此后,山东在近代通史方面,先后编
撰出版的教材、专著不下20种,其中以李德征、陆景琪、徐绪典、宋青兰、胡滨等人
参编的《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77年)影响最大,先后印刷10余次,发行近百万册。
胡滨主编《西方文化与近代中国》 (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
成果荣誉奖) ,分析论述了西方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此外,山东大学历史系编
《中国近代史人物事件选讲》(山东大学1982年铅印) 、《中国近代史简明教材》(山
东大学出版社1985年) ,陈之安等编《中国近代史职工读本》(山东人民出版社198 4
年) ,王守中主编《中国近代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孙玮、赵子明主编《新
编中国近代史》(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 ,陈月清主编《近代中国》(中国青年出版
社1990年) ,赵子明主编《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吴士英
等主编《中国近代史新论点》(黄山书社1990年),孙玮、李宏生主编《中国近代史参
考》(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年) ,孙占元著《中国近代史通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1年) 、《中国近代史治要》(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苏小东、唐戴著《中国近
代海军一百年》(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等也先后问世。
戚其章辑校《李秉衡集》(齐鲁书社1993年),分三编,分别对1930年刊行的《李
忠节公奏议》中所遗奏折、李秉衡致总理衙门的公牍及电报等文献资料进行了辑录、
校订。
戚其章主编《中国近代爱国丛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一套六册,分别论
述了清朝闭关政策、列强侵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以及爱国英雄、爱国志士对救国
真理的探求事迹等重大问题。
论文主要有:傅炳旭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近代史》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
83年第2期),胡滨、孔令仁、戚其章、陈月清等笔谈《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
(《文史哲》1983年第5期),吴士英的《评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文史哲》
1988年第5期),杜耀云的《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农民战争》(《山东师大学报》
1991年增刊)、《也谈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山东师大学报》1993年第2期),唐
志勇的《中国近代新思想的命运与国情研究》(《山东师大学报》1991年增刊),李宏
生的《近代中国改革思潮散论》(《山东师大学报》1991年增刊),王钧林的《近代乡
村文化的衰落》(《学术月刊》1995年第10期),刘德军的《辛亥、北伐、抗战比较研
究》(《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等。

二、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
山东的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主要侧重于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外关系及帝国主义
侵华史等。
(一)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方面,兴起于50年代初。此期主要成果是论文。主要有:胡
滨的《包世臣的思想》(《光明日报》1963年12月18日),路遥的《略论龚自珍的政治
思想》 (《山东大学学报》1961年第1期) 、《鸦片战争前五十年间社会思想初探》(
《山东大学学报》 1962年第2期) 、《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同洋务派的思想分歧》
(《山东大学学报》1963年第4期),陆景琪的《章炳麟早期政治思想的评价》(《山东
大学学报》1963年第3期)等,其中路遥关于龚自珍思想研究的一组论文,着重探讨了
龚自珍政治、经济思想及有关方面的问题。
“文化大革命”期间,山东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基本中断,没有什么成果。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自80年代初开始,山东史学界围绕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
中诸如著名学者与思想家、近代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传教士在华活动、近代儒学
与近代化、近代文化与教育等重大课题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出版和发表了一批论著。
重要著作有戚其章的《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论述了中国
近代海防思潮、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潮。该著作为省社科“八五”
规划项目成果,获1993年度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马庚存著《中国近代妇女史》
(青岛出版社1995年),论述了中国近代妇女状况及争取解放的斗争。
论文主要有:鲁海的《柯劭忞与〈新元史〉》(《史学月刊》1981年第6期) ,吕
景琳的《同文馆述评》(《东岳论丛》1985年第1期) 、《论京师同文馆与人才培养》
(《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5期) ,陶飞亚、刘天路的《晚清“西学源于中国”说》 (
《历史研究》1987年第4期) ,吴忠民的《“中体西用”再认识》(《东岳论丛》1988
年第1期) ,曹立前的《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文化活动及其影响》(《山东师大
学报》1989年第2期) 、《近代中国关于日本佛教在华传教权的争夺》(《复旦大学学
报》1993年第2期),赵子明的《儒学·曾国藩·现代化》(《东岳论丛》1989年第4期),
李云泉的《戊戌变法前的文化进步思想》(《山东师大学报》1994年第3期),郭大松、
曹立前的《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启喑教育》(《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6期)等。
(二)近代中外关系及帝国主义侵华史研究
新中国建立以前就有一些研究。 主要著作有徐衍沂的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
(济南五三美术印刷社),是一部较早的系统论述帝国主义侵华史的专著。
新中国成立以后,山东有关研究发展起来,出了一些成果。著作主要有:胡滨著
《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争夺中国权益史》(三联书店1957年),阐述了19世纪末期列强
对华借款、抢夺中国铁路建筑权等权益的历史;译著《列强对华外交》 (商务印书馆
1959年),主要介绍了1894年-1900年间帝国主义列强对华政策及其侵略活动。山东大
学历史系西藏史小组编写的《帝国主义侵略西藏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一书介
绍了西藏的概况及藏族人民与汉族人民的密切联系,用具体事实证明了西藏自古以来
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详细论述了帝国主义特别是英帝国主义近百年来残
酷掠夺与奴役西藏人民及西藏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历史。
论文主要有:胡滨的《1895年俄德法三国干涉日本退还辽东的内幕》 (《光明日
报》1955年3月17日) 、《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铁路权利的阴谋活动》(《历
史研究》1955年第5期),徐绪典的《近百年来不平等条约的侵略性及其对中国社会的
破坏作用》(《山东大学学报》1957年第2期)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对不平
等条约的认识和态度》(《历史教学》1964年第9期) ,李德征的《英德帝国主义向清
政府兜售船舰的野心和竞争》(《历史教学》1964年第8期)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东近代中外关系史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其特点是
从山东历史实际出发,侧重于中德、中日关系史的研究。中德关系方面,主要著作有:
赵镇玫主编、周振业审订的《中德关系史文丛》第1辑(中国建设出版社1987年) ,为
青岛史学工作者几年来有关中德关系史研究成果的选辑, 探讨了有关德占胶澳及3 0
年代后期德国对华政策等问题。青岛市博物馆、青岛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等编《德国侵
占胶州湾史料选编(1897-1898)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王守中著《德国侵略山
东史》 (人民出版社1988年) ,刘善章、周荃主编《中德关系史文丛》 (青岛出版社
1991年) 、《中德关系史译文集》(青岛出版社1992年)等,着重反映了中德关系特别
是德国侵占青岛时期殖民统治等方面的内容。
论文有:赵润生、张礼恒的《论清政府在朝鲜问题上的以夷制夷政策》 (《聊城
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等。
中日关系史研究方面,重要著作有刘大可、马福震、沈国良著《日本帝国主义侵
略山东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 ,系统地论述了1894年-1945年间日本对山东的
侵略活动。
中加、中法、中英、中俄关系史方面,也有学者涉猎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宋家
珩、董林夫著《中国与加拿大-中加关系的历史回顾》(齐鲁书社1993年) ,全面论述
了19世纪中叶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加关系的历史沿革以及中加关系史上的重大课题,
如华人移民、加拿大来华传教士、官方关系、中加建交等。
鲁子石编写的《帝国主义侵华罪行录》(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对鸦片战争以
来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100个不平等条约的背景、 内容、影响一一做了较细致透彻
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