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历史学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5&rec=134&run=13

山东史学研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孔子删《诗》、《书》,订《礼》、《乐》,
作《春秋》,左丘明、公羊高传《春秋》、作《国语》之后,历代史学名人辈出。近
代以来,传承不绝。从马国翰、孔祥霖、徐继孺到张维华、杨向奎、童书业等一批学
养深厚的著名学者兼历史学家,先后数百人,组成了近现代山东历史学界一支实力雄
厚的研究队伍,使得山东历史研究传统得以传承延续和发展。特别是在新中国建立前
后,山东历史学研究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能蜚声中外,
与当时山东文史学科的优势是分不开的。
近代以来,山东历史学研究,大体经历了晚清和现当代两大阶段、五个时期。
晚清时期(1840年-1911年) 。1840年以后,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西学东
渐,中西文化冲撞,传统的史学开始发生变化。但是作为孔孟之乡的山东,传统势力
较强,史学研究基本沿着老路,运用传统的方法,着重于文字考据训诂方面的工作。
山东当时见长的,一是辑佚工作。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可说是空前的辑佚工
程,只史部即3类8种之多。二是朴学研究。以郑杲、孙葆田、宋书升为代表形成了一
个流派--东甫学派。 三是地方史志的撰修。晚清时期仅鲁版山东省、府、县志即有1
50余种。 其中孙葆田等参与编纂的《山东通志》200卷,可为代表。四是金石学研究
发达。收藏家、鉴赏研究者众多,著作也不少。五是开始了近代史学的研究。近代史
学家柯劭 除参与官修《清史稿》 外, 还撰有《新元史》,著有《新元史考异》、
《绎史补》,注《春秋梁传》和《文献通考》等;祁锡 兼治中外历史地理,是受
近代西方文化影响较深的历史地理学家,著有《中华大地理志》、《中国文化史纲要》、
《国际概况讲义》、《国防地理》等。
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 。此期国家多事,战争动荡,但这个时期也是中国社
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山东史学在此时期有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可以说是完成了史
学研究从古代传统方法向近代化的转变,同时又开始了向现代化的过渡。
首先,此期山东教育基本实现了近代化。从小学到大学普遍实行近代教育方式,
高、中等学校都开设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史、世界史、专业史、断代史、通史、东洋
史、西洋史等。山东省立济南高级中学编有《西洋近代史》(聚德成印刷公司民国版);
山东省立济南女子师范学校开设《本国史》、《外国史》(焦振之编)课;山东法政学
校编印《世界史讲义》等就是很好的说明。
其次,此期山东聚集了一大批历史学家,尤其是20年代以后,齐鲁大学、山东大
学、私立青岛大学等人才济济,分散在中等学校和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部门的历史
学者也不少。当时活跃在山东史坛的有一个新老学者群,著名的如宋书升、孙乃昆、
柯劭 、李景星、范迪瑞、张立志、吴金鼎、丁锡田、孙次舟、张默生、周干庭、栾
调甫、王殿黻、王崇燕、张宾雁、杨天禄、翟云升、黄恩彤、柯衡、王吉震、侯登岸、
张昭潜、杨树庭、李廷怀、孙宗瀚、高仲骞、焦振之、傅斯年、顾颉刚、胡厚宣、谭
正壁、钱穆、曾毅公、梁思永、李济、王献唐、丁山、杨向奎、童书业、陶官云、莫
东寅、胡鸣盛、姜忠奎、张维华、路大荒等,都曾先后在山东任教、居住或讲学。还
有不少外籍学者,如加拿大籍学者明义士、日本籍学者河濑丰四郎、增田贡原等,他
们在山东均留下了研究成果。增田著有《清史揽要》 (又名《皇朝地典契要》,山东
书局民国版);河濑著有《历史》(上、下)和《西洋史讲义》(济南新华印刷公司民国
版) ;明义士著有《甲骨文之研究》(齐鲁大学1933年);梁思永30年代初主持过龙山
镇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曾毅公编有《山东金文集存先秦编》(上、中、
下,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1940年) 、《甲骨地名通检》(同上);胡厚宣著有《甲骨商
史论丛》(一、二、三、四集,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1945年);顾颉刚在齐鲁大学的论
著除编入《古史辨》外,在山东出版的有《汉代学术史略》(济东印书社1938年)。
再次,开始建立专门学术机构和群众学术团体。如齐鲁大学的国学研究所、济南
历史学会、山东古迹研究会、山东解放区的中国革命史研究会等。
复次,出版事业发达。此期山东创办了百多个出版机构,数百家学术性期刊,出
版发表了大量史学著作和论文。此期山东出版的历史地理书也达460多种(其中解放区
160多种)。这些史书虽然有旧史重印或省外学者的著作,但大多数是山东学者的成果。
新中国成立以后,山东史学界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建国初期十七年(1950年-1966年) ,是山东史学研究现代化,即以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的历史学研究兴起和初步发展的时期。此期山东史学研究
在全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一是人才济济。在建国前史学人材的基础上,又引进和
培养了一大批人材,他们多集中在山东大学和山东师范学院。二是成立了专门研究机
构和学术团体--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和山东省历史学会。三是以马克思主
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进行了研究,出了一大批成果。四是开展了学术交流,进行了学
术讨论。如50年代开展的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古史分期问题的讨论,60年代开展的中
国农民战争史问题的讨论、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孔子与儒学的讨论等,取得了可喜
的成果。此期山东史学界最突出的成就是张维华与郑鹤声等的秦汉史与中西交通史研
究,以王仲荦为主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和以刘祚昌为主的美国史研究。这几个领域是
居全国前列的。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 是山东史学研究遭受冲击的十年。期间,
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被解散,研究人员被下放劳动改造,山东大学和山东师范学院文
科被迁往农村,再加上种种的禁忌,研究人员失去了基本的研究条件。当然,此期山
东也出了几本书,一种是符合政治运动需要的评法批儒的论著,一种是配合中国与第
三世界外交关系发展的有关亚非拉美史的评介。总的看,研究是停滞的、中断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时期(1977年-1995年) 是山东史学的大发展时期。
首先是解除禁锢,解放思想,史学工作者长期被遏制被压抑的积极性迸发出来,形成
一股强大的动力。
其次是高校恢复了正常的教研工作,一批新的学校相继建立。综合性大学、师范
大学和一般师院、师专都成立了历史系,这对发展历史教学和研究队伍是一个大的促
进。
再次,专业研究机构和群众学术团体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省、市社科院都有历
史研究所或研究室;高校历史系也设有专门研究室;省、市党、政、人大、政协系统,
设有党史研究室、地方史志办公室、文史资料委员会等资料征集和研究机构。群众学
术团体方面,省历史学会1979年恢复后,相继成立了下属的山东古国史、中国农民战
争史、甲午战争史、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郯文化、齐文化、琅琊文化等二级专业研究
会,有的专史还成立了省一级或全国性的专业研究会,如义和团运动史、甲午战争史、
洋务运动史、孔子、墨子、孙子、秦汉史、农民战争史等都有全国性的学会、研究会。
这些学会、研究会,一方面把分散在全省各地的研究力量组织调动起来,一方面便于
同省内外、国内外同行联系,进行学术交流。这些学会、研究会差不多每年举行学术
讨论会,并多次举办或参加全国性、国际性学术讨论会,极大地调动了会员的积极性,
促进和提高了全省史学研究的水平。
复次,研究队伍空前壮大。老中年史学家更加成熟,一批新秀崛起,形成了老中
青结合的研究梯队。在短短的十数年间,产生了一大批质量相当高的学术成果,且形
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新的优长。
建国前后,齐鲁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学院和曲阜师范学院都以历史见长,
且有中西交通史、魏晋南北朝史、农民战争史和美国史突出的特点,但地方特色不突
出。80年代以来,除这些优长专业得到继续保持和发展外,又形成了一些带有地方特
色的优长专业,如甲午战争史研究、义和团运动史研究、齐鲁文化史 (包括儒学、墨
学、兵学、稷下学史)的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