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诗歌理论及其他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5&rec=127&run=13

诗歌理论批评方面:高兰是中国朗诵诗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先驱者之一。50年代他
的朗诵诗理论已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和影响。1988年,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选编
的《诗的朗诵和朗诵的诗》一书,收录有关这方面的文章57篇。
冯中一的诗歌评论开始于40年代在山东的《大风月刊》 做诗歌编辑的时期。194
9年后, 冯中一是较早投入中国新诗研究的拓荒者之一。50年代和60年代,他先后出
版了《诗歌漫谈》(山东人民出版社1956年) 、《诗歌的欣赏与创作》(山东人民出版
社1959年) 、《学诗散记》(山东人民出版社1962年)等专著。1979年以来,冯中一在
学校开设了“新诗研究” 选修课, 并开始招收现代诗歌研究生。1981年,他发表了
《探寻新诗现代化的踪迹》(《山东文学》第11期)。1983年,他的《诗歌艺术论析》
(山东文艺出版社)一书问世。1980年,他与研究生共同编写了言论摘编式的大型资料
参考书《中外诗歌创作谈》。1990年他主编了《诗歌艺术教程》(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1年,他与他的研究生合著了《新诗创作美学》(吉林文史出版社)。他逝世后由他
的同仁编辑而成的《新诗品》(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收录了他逝世前几年所写的
学术论文及为诗朋学友的诗集所写的序言。
吴开晋的诗论主要有:《现代诗歌艺术与欣赏》(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他主
编并参与撰写的《新时期诗潮论》(济南出版社1991年),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
新时期诗歌的专著;此外还发表有《略论抒情诗的诗情及其表现特征》 (《文史哲》
1979年第2期) 、《叙事诗创作简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第1辑,1980年)、《略
论民歌中的艺术美》(《东岳论丛》1984年第5期)等论文。
袁忠岳的诗论主要有:《意境问题质疑》(《诗刊》1980年第11期)、《朦胧诗与
“无寄托”诗》(《诗刊》1981年第4期)、《谈孔孚山水诗》(《星星》1982年第7期)、
《中国新诗的选择》(《诗刊》1986年第12期)、《新时期十年诗论综述》(《文史哲》
1987年第5期)、《反理性诗歌的出路》(《文艺报》1988年7月2日)、《新诗视角纵横
谈》(《诗刊》1989年第1期)、《人生体验的简化形式》(《诗刊》1990年第4期)等。
袁忠岳著有诗论集《缪斯之恋》 (花城出版社1989年) 。袁忠岳参著的《上园谈诗》
(重庆出版社1987年) ,是中国内地新时期三大诗论流派之一“上园派”同仁(共7人)
的诗论集锦。
孔孚的《远龙之扪》(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年),是作者关于诗歌创作经验谈、诗
论、诗评的结集。
章亚昕著有《诗思维--生命的陀螺》(明天出版社1992年),参著了《心灵的故乡
--与青年谈诗》(台北市业强出版社1994年)。他发表了一系列诗论论文,如《新诗运
动与现代美学思潮》 (《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2期) 、《论诗歌艺术的感染力》(
《东岳论丛》1994年第4期)、《意象的张力与意境的魅力》(同上刊1995年第3期)等。
吕家乡著有《诗潮·诗人·诗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发表有《诗从何来,诗
归何处?--兼与孔孚、苗得雨商讨》(《山东文学》1981年第5期)等论文。冯国荣著有
《当代中国诗歌发展走向窥探》(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 、《中国诗学研究》(知识
出版社1993年)。
其他文学理论研究方面:田仲济出版有《杂文的艺术与修养》 (重庆东方书社19
43年) 、《小说的创作与鉴赏》(重庆文信局1943年)。刘泮溪发表有《论文艺的真善
美》(《中兴周刊》1946年),他的《文论小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收文12篇,
有的是评论五四时期重要作家作品的,有的是探讨文艺理论问题的。1963年,他写有
《文艺作品要进一步民族化大众化》(《山东文学》)一文。
华岗有《目前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任务》(上海海燕书店1950年)一书。1956年,
山东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编的《为实现社会主义而努力创作》(山东人民出版社)
一书,选编了山东省青年业余文学创作者会议的主要报告、总结,关于小说、诗歌、
戏剧、文艺批评问题的中心发言等。鲁特出版了《谈谈青年作者的创作问题》 (山东
人民出版社1956年) ,发表有《提高文学艺术的战斗力》(《山东文学》1962年第1 2
期)等文。于良志发表了《试谈创作与理论的关系》(《大众日报》1956年12月5日),
薛绥之发表了《文艺作品中的党的领导》(《前哨》1956年第12期)。王统照的《炉边
文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于1957年出版。苗得雨发表了《评〈试谈创作与理论的关系〉》
(《大众日报》1957年2月26日),肖洪发表了《应正确理解创作与理论的关系》(《前
哨》1957年第4期)。燕遇明著有《破除迷信,大胆创作》(山东人民出版社1 958年)。
《前哨》 1958年第1期发表孙昌熙的文章《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揭穿“青岛文联筹委会工作总结” 的一个阴谋》,第4期发表社论《努力实现文艺创
作上的大跃进》 。《文史哲》1958年第6期发表吴富恒等人的《座谈周扬同志〈文艺
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 》。1959年5月10日,《大众日报》发表社论《重视开展文艺
理论工作》。1960年,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的《高举毛泽东文艺思想红旗前进》
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收录学习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文章16篇。苗得雨著有文艺
评论集《文谈诗话》(山东人民出版社1961年)。此书1981年再版时增订为上、下集。
他的《赏诗谈艺》于1988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辑的
《戏剧评论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65年),收录了关于《奇袭白虎团》、《红嫂》、
《丰收之后》的评论文章24篇。王众音发表了《学习〈红灯记〉,将我省的戏曲文化
革命推向前进》(《山东文学》1965年第11期)等文。
新时期以来的有关主要论著还有:
夏放的《文艺必须真实》(《山东文学》1978年第11期),于占德、任孚先、赵耀
堂合著的《文学创作漫谈》(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冯德英的《关于“三花”的创
作答读者问》(《新文学论丛》1980年第1期),苗得雨的《为什么写让人看不懂的诗》
(《诗刊》1980年第11期),宋遂良的《坚持从生活的真实出发--长篇小说创作问题探
讨》(《文艺报》1980年第4期)、《在艺术表现手法革新的潮流面前》(《山东文学》
1980年第12期) ,周来祥、栾贻信的《文艺不是一种工具吗? 》 (《文科论文集刊》
1980年第2辑) ,高夙胜的《文艺与政治关系琐议》(《山东文学》1980年第6期),李
戎的《从文艺的社会功能看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学术论文集刊》1980年第1辑) ,
李广鼐的《文学不做政治的奴婢》(《山东文学》1981年第1期) ,辛显令的《由生活
走向创作--写〈喜盈门〉的感受》(《山东文学》1982年第1期) ,谭好哲的《略论写
真实与写本质》(《江汉论坛》1982年第2期),陈宝云的《人物形象初论》(山东文艺
出版社1984年),李衍柱的《比较研究方法与中国比较文学的兴起》(《山东师大学报》
1985年第5期),侯民治的《小说创作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狄其骢的《冲
击和命运--查看现实主义的生命力》(《文史哲》1988年第3期) ,周来祥的《现实主
义在当代中国》(《文艺报》1988年10月11日),翟德耀的《问题小说的嬗变和人的主
题的深化》(《山东师大学报》1988年第4期) ,杨曾宪的《面临危机的选择--中国艺
术民族化、现代化论稿》(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高旭东的《生命之树与知识之树
--中西文化专题比较》(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陈宝云的《通俗文学的历史地位》
(《文史哲》1989年第1期),刘波主编的《中西比较文学教学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0年)。
9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研究专著主要有:李新宇的《爱神的重塑》 (中国广播电
视出版社1991年) ,侯民治的《文章中的情感世界》(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刘传
天的《中国文体比较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冯中一主编的《写作研究论文集》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年),李衍柱的《文学理想论》(齐鲁书社1992年),陈宝云
的《生命的艺术》(明天出版社1992年) ,赵敏俐的《文学传统与中国文化》(东北师
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孔智光的《文艺沉思录》 (华龄出版社1993年) ,谭好哲的
《感性的超越》(华龄出版社1993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