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作家作品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5&rec=120&run=13

一、鲁迅研究
50年代是新中国鲁迅研究的开拓期和创立期。1952年,山东大学校长华岗首倡在
中文系开设“鲁迅研究”课;1953年上半年正式授课,华岗亲自讲课,讲课的还有孙
昌熙、刘泮溪、韩长经,此举开创了全国高等学校开设“鲁迅研究”课的先例。他们
的讲稿在《文史哲》上陆续发表。华岗的《鲁迅思想的逻辑发展》于1954年由上海新
文艺出版社出版。孙昌熙、刘泮溪、韩长经的《鲁迅研究》于195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
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出版的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鲁迅的学术专著,曾多次再
版。
刘泮溪50年代发表在《文史哲》上有关鲁迅的系列论文有:《鲁迅杂文的政治意
义和艺术价值》(1953年第5期)、《鲁迅所创造的民族新形式》(1954年第3期)、《鲁
迅的诗歌和书信》(1954年第8期) 、《鲁迅介绍世界文学的成绩》(1954年第12期)、
《鲁迅论文学艺术的几个基本问题》(1956年第10期)、《鲁迅和资产阶级文艺思想斗
争的现实意义》(1958年第9期)等。后来他出版了专著《鲁迅杂文的时代背景》(人民
文学出版社1974年)。
孙昌熙从5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鲁迅,他第一篇研究鲁迅的论文《鲁迅与高尔基》
发表在《文史哲》 1951年创刊号上。 此后他一直把鲁迅作为自己的研究重点之一。
《鲁迅文艺思想新探》(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一书,由孙昌熙的三篇论文《鲁迅的
文艺创作论》、《鲁迅的文艺风格论》、《鲁迅的文艺欣赏论》和他的研究生的四篇
论文《鲁迅初期文艺思想的主要倾向》、《鲁迅前期现实主义的形成和特色》、《鲁
迅的悲剧观》、《鲁迅的讽刺艺术观》汇集而成。《鲁迅“小说史学”初探》 (山东
教育出版社1988年) 一书是孙昌熙多年来研究鲁迅与古典小说关系的结晶。孙昌熙还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鲁迅,写出了《鲁迅的比较文学观及其研治古典文学的成就》
(《鲁迅研究》1981年第3期)。这是国内研究鲁迅比较文学观的第一篇论文。
韩长经著有《鲁迅与俄罗斯古典文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一书。
1956年,薛绥之发表了《鲁迅杂文的战斗性》(《前哨》1956年第10期)、《消除
鲁迅研究中的庸俗社会学观点》(《大众日报》1956年10月)。
1957年,为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山东省图书馆刊印了严薇青的《鲁迅创作篇目
编年》和薛绥之编纂的《鲁迅研究资料索引》。
1976年以来,薛绥之连续发表《鲁迅作品某些注解异议》,1979年结集为《鲁迅
作品注解异议》,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他还主编了《鲁迅作品讲解》 (山东人民
出版社1979年)、《鲁迅作品教学初探》(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两书。
1975年至1978年,薛绥之与韩立群共同整理编写了《鲁迅生平资料丛抄》共11本,
这套“丛抄”是对鲁迅生平史料的第一次大规模搜集、整理和研究。1981年,在这套
“丛抄”的基础上薛、韩重新编选成《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全书共分五辑: 《鲁迅在绍兴》、《鲁迅在南京》为第1辑;《鲁迅在日本》、《鲁
迅在杭州》为第2辑;《鲁迅在北京》、《鲁迅在西安》为第3辑;《鲁迅在厦门》、
《鲁迅在广州》为第4辑;《鲁迅在上海》为第5辑。
薛绥之主编的《鲁迅杂文辞典》(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是鲁迅研究史上第一部
专业辞典,该书收各类辞目1500余条,共80万字。
田仲济等有《学习鲁迅文艺思想》(山东人民出版社1977年)一书。
1981年8月26日至9月2日,在青岛召开了全省性的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讨论会,
会上成立了山东省鲁迅研究会,会后编辑出版了《鲁迅研究论文集》 (山东人民出版
社1981年)。此后,由山东省鲁迅研究会组织举行了一系列鲁迅讨论会。1983年5月,
在济南召开了《故事新编》讨论会,编选了《〈故事新编〉新探》一书,由山东人民
出版社出版。1984年11月,在泰安召开了《阿Q正传》讨论会,编选了《〈阿Q正传〉
新探》 一书,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年8月,在黄县召开了鲁迅与中外文化讨
论会,编选了《鲁迅与中外文化》一书,由山东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内部印行。1991年
4月,在曲阜召开了鲁迅与孔子学术讨论会。
研究鲁迅的主要论著还有:周来祥的《鲁迅论文艺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一翼》
(《鲁迅研究年刊》1976年)、《鲁迅论文艺批评》(《鲁迅研究年刊》1977年),魏绍
馨的《鲁迅诗歌研究中的几点异议》(《破与立》1978年第3期) ,徐文斗、孔范今的
《论鲁迅对艺术思维的认识》(《齐鲁学刊》1980年第3期) ,郭延礼的《鲁迅前期诗
歌中的浪漫主义》(《东岳论丛》1981年第4期),薛绥之的《鲁迅研究的现状》(日本
《亚细亚》1981年13卷4号),查国华的《茅盾论鲁迅》(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孙
昌熙、王延、李庶长的《〈故事新编〉试析》(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孟广来、
韩日新编的《〈故事新编〉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年),丁尔纲的《鲁迅小
说讲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评国内外否定鲁迅的社会思潮》(《云南师大
学报》1986年第6期)、《再评国内外否定鲁迅的社会思潮》(《东岳论丛》1987年第2
期) ,李景彬的《鲁迅周作人比较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朱德发的《鲁迅小
说的忧患意识及其中西文化渊源》(《鲁迅研究》1988年),冯光廉的《鲁迅小说研究》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孔范今的《历史价值范畴里的符号选择--鲁迅批孔新
议》(《文史哲》1992年第2期)、《鲁迅小说价值浅论》(《悖论与选择》,明天出版
社1992年) ,高旭东的《论鲁迅“恶”的文学观及其渊源》(《齐鲁学刊》1993年第4
期) 、《文化伟人与文化冲突--鲁迅在中西文化撞击的旋涡中》 (河北人民出版社19
94年),《鲁迅的艺术世界丛书》(包括张学军的《鲁迅的讽刺艺术》、叶诚生的《鲁
迅的诗歌艺术》、解洪祥的《鲁迅的人际艺术》,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年)等。

二、郭沫若研究
主要论著有高兰的《重读〈女神〉》(《文史哲》1979年第3期) ,魏绍馨的《试
论郭沫若世界观的转变》(《文学评论丛刊》第4辑) 、《郭沫若世界观中的泛神论问
题》(同上,第8辑)、《再谈郭沫若世界观的转变》(《齐鲁学刊》1981年第8期),谷
辅林的《郭沫若前期思想及文艺创作》(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简论郭沫若的悲
剧观--纪念郭沫若诞辰100周年》(《齐鲁学刊》1992年第6期),韩立群的《戏剧冲突
的民族化--论郭沫若的历史悲剧的冲突》(《东岳论丛》1984年第4期) 、《郭沫若史
剧创作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 ,魏建的《郭沫若:一个复杂的存在》(南海出
版社1993年)等。
关于前期创造社研究,主要有宋益乔的《一代青年代言者的心声--论前期创造社
对批判封建道德斗争的特殊贡献》(《文学评论》1992年第6期) ,魏建的《创造与选
择--论前期创造社的文化艺术精神》(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等。
1982年11月16日至21日,“山东省郭沫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年会”在曲阜
召开, 收到的34篇论文在《沫若研究》第2辑发表。1983年10月在泰安召开了第二届
年会,收到的20篇论文编入《齐鲁学刊》增刊。1985年10月在泰安召开了第三届年会,
议题是郭沫若与抗战文艺, 会议论文在《沫若研究》第3辑发表。1987年10月在泰安
召开了第四届年会,议题是郭沫若与中外文化,收到的论文在《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增刊发表。1988年8月,“山东省郭沫若研究会理事会议暨学术座谈会”在长岛召开,
议题是“郭沫若现象” 。1989年5月,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和青岛大学在青岛联合召
开了“我的郭沫若观”学术讨论会。1992年由曲阜师大、聊城师院与山东省郭沫若研
究会在曲阜联合举办了“郭沫若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暨郭沫若学术讨论会” ,会议
的中心议题是“郭沫若与中国新文化建设”,会议论文在《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3
年第1期发表。

三、茅盾研究
丁尔纲有关茅盾研究的主要论著有:《茅盾作品浅论》(青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茅盾散文欣赏》(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大气磅礴的人生--茅盾传》(新蕾出
版社1989年)、《茅盾的艺术世界》(青岛出版社1994年)、《茅盾与孔德沚》(中国青
年出版社1995年)、《茅盾研究难点试论》(《文史哲》1994年第4期)、《泼向逝者的
污泥应该清洗--澄清秦德君关于茅盾的不实之词》(《茅盾研究丛刊》1995年第2
期)、《闻茅盾被〈大师文库〉除名有感》(《文艺理论与批评》1995年第4期)等。
1983年,朱德发、阿岩、翟德耀的《茅盾前期文学思想散论》由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此书对茅盾从“五四”到“五卅”的文学思想进行了考察与探索。
茅盾研究的主要论文还有:王欣荣的《论茅盾的报告文学理论建设》 (《茅盾研
究》1990年第3期) ,翟德耀的《茅盾的文学思想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文史
哲》1992年第1期)等。

四、巴金研究
宋曰家出版了《巴金小说人物论》(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年)一书。巴金研究的主
要论文有韩立群的《巴金小说中的小资产阶级革命党人》 (《山东师院学报》1980年
第6期) ,张挺的《简论〈家〉的艺术成就》 (《东岳论丛》1981年第2期) 、《试论
〈家〉 的思想成就》 (同上,1981年第6期) 、《两〈家〉各占一枝春--岛崎藤村的
〈家〉与巴金的同名小说之比较》(《青岛师专学报》1988年第1期)、《试论〈寒夜〉
的思想艺术成就》(载《巴金研究论集》,重庆出版社1988年),冯光廉的《巴金〈家〉
研究商榷》(《文苑纵横谈》第3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等。

五、老舍研究
1982年3月底, 山东大学主办的“全国第一次老舍学术讨论会”在济南举行,与
会者60余人,提交论文40余篇。会后由孟广来、史若平等编选的《老舍研究论文集》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收文29篇,书末附有《老舍作品国外译本与研究论著目录》,
这是国内老舍研究的第一部专著。 1983年4月,由山东大学等单位发起,在青岛召开
了“全国第二次老舍学术讨论会” ,与会者180余人,收到论文70余篇,会议内容除
涉及到老舍生平、作品、文学贡献外,还提出了研究老舍的美学思想、宗教思想、幽
默艺术、满族气质等新课题。
老舍研究的主要论著还有孟广来的《老舍在山东》(《文史哲》1980年第4期) ,
耿建华的《老舍话剧语言艺术浅探》(《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1981年第1辑) ,徐文
斗的《〈老张的哲学〉--老舍小说创作的奠基石》(《东岳论丛》1986年第4期) ,陈
震文、石兴泽的《老舍创作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石兴泽的《老舍文学思想
的生成与发展》(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年) ,张桂兴编的《老舍旧体诗辑注》(中国矿
业大学出版社1993年),王延的《老舍论稿》(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年)等。

六、其他外省作家研究
主要有孙昌熙的《试论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胡适的历史作用》 (《文史哲》1979年
第3期),李景彬的《周作人评析》(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刘泮溪的《瞿秋白论文
学发展过程》(《文史哲》1957年第7期) ,刘泮溪与他人合写的《瞿秋白的〈饿乡纪
程〉和〈赤都心史〉》(《文史哲》1958年第6期) ,郭延礼的《试论〈饿乡纪程〉和
〈赤都心史〉》(《人文杂志》1960年第3期),薛绥之的《论许地山》(《徐州师院学
报》1978年第3期) ,章亚昕的《艾青与形象思维》(《文艺研究》1984年第2期),丁
尔纲的《论丁玲创作个性的时代特征》(《艺术论坛》1989年第2期) 。王欣荣对巴人
(王任叔) 研究写有一传一论一谱:《大众情人传--多视角下的巴人》(上海社会科学
院出版社1990年)、《王任叔巴人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巴人年谱》(山东
省新闻出版局准印,1990年)。朱德发有《略论〈暴风骤雨〉的人物塑造》(《语文教
学研究》1980年第3、4期) 等。宋遂良有《秀丽的楠竹和挺拔的白杨--漫谈周立波和
柳青的艺术风格》(《文艺报》1979年第2期)、《周立波和湖南作家群的崛起》(《文
艺报》 1980年第4期) 、《缩短多情读者和生硬评论间的距离--评阎纲的文学评论》
(《作家》1984年第2期)、《“血泪文章战士心”--黄秋耘论》(《当代作家评论》19
85年第2期)等。徐文斗、孔范今合作有《柳青创作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刘
泮溪有《赵树理的创作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山东大学学报》1963年第1卷) ,牛运
清有《论赵树理的艺术观及“问题小说”》(《文苑纵横谈》第3辑,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2年) 、《刘白羽评传》(重庆出版社1995年)。吴开晋与他人合著有《李瑛诗论》
(长城出版社1987年) 。宋益乔著有《艺术与风月--徐志摩传》(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
年)、《苏曼殊传》(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年)、《许地山传》(海峡文艺出版社1989年)、
《梁实秋传》(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 。刘增人著有《叶圣陶传》(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5年)。

七、山东作家研究
研究王统照的专著有:王立鹏的《王统照的文学道路》(学林出版社1988年),杨
洪承的《王统照评传》(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 。李少群著有《李广田传论》(山东
文艺出版社1990年)。张杰、陆文采著有《高兰评传》(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89年)。
冯光廉、刘增人编有《臧克家研究资料》(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年)。1990年4月6日至
10日,在曲阜召开了“孔孚诗歌讨论会”,会后由冯中一主编了《孔孚山水诗研究论
集》(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年) 。贺立华、杨守森等著有《怪才莫言》(花山文艺出版
社1992年) 、编有《莫言研究资料》(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马启代著有《桑恒昌
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
研究山东现当代作家作品的主要文章有: 孙昌熙的《论杨振声的小说创作》 (
《文史哲》1982年第4期) ,孙昌熙、高旭东的《论王思玷小说的艺术特色》(《东岳
论丛》1984年第3期),田仲济的《淳朴的性格,凝炼的风格--〈王统照文集〉序言》
(《柳泉》1980年第1期),张桂兴的《评王统照的长篇小说〈山雨〉》(《文苑纵横谈》
第2辑,1982年) ,吕家乡的《臧克家诗歌语言和体式的演变》(《东岳论丛》1984年
第5期) ,冯光廉、刘增人的《臧克家简论》(《聊城师院学报》1985年第3期,)章亚
昕的《论臧克家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齐鲁学刊》1986年第3期) 、《论臧克家的叙
事诗艺术技巧》(《山东师大学报》1986年第3期)、《臧克家的诗歌艺术观》(《文艺
研究》1987年第2期)、《〈烙印〉的双层审美心理结构》(《东岳论丛》1988年第1期),
姜振昌、王秀红的《臧克家研究综述》(《山东师大学报》1995年第6期) ,韩立群的
《田仲济与中国现代文学》(《文苑纵横谈》第5辑,1982年) 宋曰家的《略论高兰的
朗诵诗》(《文苑纵横谈》第5辑,1982年) ,章亚昕的《声情之美的不懈追求者--谈
高兰的朗诵艺术》(《东岳论丛》1985年第2期)、《高兰论纲》(同上,1990年第2期),
魏绍馨的《贺敬之诗作漫评》(《中国现代文学散论》,山东文艺出版社19 84年) ,
王欣荣的《孟超及其剧作〈李慧娘〉》(《戏剧丛刊》1988年第3期) ,李继曾的《杨
朔散文的艺术构思》(《山东师院学报》1980年第6期) ,杨政的《略论杨朔的散文创
作》(《东岳论丛》1988年第3期)、《杨朔散文的情感特征和抒情风格》(《山东师大
学报》1988年第4期),张法银、孙克传的《淳朴的形象,高尚的情操--〈三千里江山〉》
(《文苑纵横谈》第2辑,1982年) ,徐文斗、孔范今的《论峻青短篇小说的思想艺术
特色》(《东岳论丛》1982年第1期),牛运清的《论知侠的小说创作》(《文苑纵横谈》
第2辑,1982年) ,丁尔纲的《刘知侠散论》(《文艺理论与批评》1990年第3期),宋
曰家的《心灵美的雕塑--王愿坚作品初探》,李衍柱的《在民族化的道路上寻找自己
--谈曲波的长篇小说的民族风格》,李先锋的《农民斗争生活的画卷--试论王希坚的
长篇小说创作》(以上三篇均见《文苑纵横谈》第2辑)。《前哨》195 9年第7、8期发
表了两组评论王安友《海上渔家》的文章。王安友研究,还有田仲济的《尹相兰的民
族风格和时代意义》(《山东文学》1961年第4期) ,王凤胜、阿岩的《论农民作家王
安友和他的小说创作》(《文苑纵横谈》第2辑) 。赵耀堂有《论冯德英长篇小说的艺
术特色》(同上),赵鹤翔有《绚丽的斗争画卷--谈〈山菊花〉的艺术结构》(《柳泉》
1985年第4期),杨政有《深沉的悲剧中寄托着真诚的希望--谈〈染血的土地〉的悲剧
色彩》(《文学评论家》1987年第1期) 。山东省文学研究所组织了对山东省部分诗人
(包括部分在外省工作的山东籍作家) 和作品的评论,作为《文苑纵横谈》的第5辑于
1982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专辑评论的诗人有:臧克家、贺敬之、李广田、
燕遇明、戈振缨、高兰、苗得雨、孔林、宋协周、吕剑、雁翼、严阵、阎一强、刘饶
民。
1986年4月22日至25日,在济南举办了“臧克家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的100多
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提交论文60余篇。1987年6月10日至13日,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
研究会在济南召开了以研讨王统照、李广田文学业绩为主题的第三次年会。山东省中
国现代文学学会编的《山东作家与现代文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一书的主要内
容是研究王统照、臧克家、李广田的。
评论新时期山东作家作品的主要文章有:
评论王润滋的,有翟德耀的《文学评论不能离开作品的实际--就〈内当家〉的批
评同王永福同志商榷》(《山东文学》1982年第6期) ,王景科的《论王润滋的短篇小
说创作》(《东岳论丛》1982年第5期) ,李先锋的《人的价值的失落与寻找--读王润
滋的近作兼谈一种文学观念》(《山东文学》1986年第11期),李成军的《王润滋小说
的乡土文化意识》(《东岳论丛》1989年第2期)等。
评论矫健的,有王志强的《谈矫健短篇小说的创作特色》 (《山东文学》1982年
第10期),宋遂良的《山东的两个--记矫健和张炜》(《文艺报》1984年第5期)、
《警世匡时的〈老人仓〉》(《大众日报》1984年9月1日)、《探索隐藏在历史深处的
力量--评长篇小说〈河魂〉》(《山东师大学报》1985年第2期) ,王凤胜的《论矫健
的小说创作》 (《东岳论丛》1985年第4期) ,任孚先的《矫键小说创作的爆发力》(
《山东文学》1985年第9期) ,周海波的《矫健的豪气与张炜的才气》(《山东文学》
19 87年第3期)等。
评论张炜的,有任孚先的《张炜论》(《文学评论家》1985年第2期) ,宋遂良的
《写不完的芦青河--谈张炜的小说创作》(《萌芽》1985年第7期) 、《诗化和深化了
的愤怒--评〈秋天的愤怒〉》(《当代》1985年第6期) 、《关注善良人精神的觉醒--
谈张炜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人民日报》1986年8月25日) 、《真实的人生,完整
的人性--〈古船〉人物漫议》(《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第2期) ,杨政的《张炜的美
学追求》(《山东文学》1985年第8期) ,陈宝云的《从希望之歌到忧患之歌--张炜创
作发展史上的一个脉络》(《文学评论家》1987年第2期)等。
评论李存葆的, 有宋遂良的《真实·强烈·悲壮--简评〈高山下的花环〉 》 (
《大众日报》1982年12月12日) 、《高山下没有花环--读〈山中,那十九座坟茔〉》
(《大众日报》1984年12月23日)等。
评论尤凤伟的, 有宋遂良的《从〈山地〉 到〈秋的旅程〉--读尤凤伟近作》 (
《文艺报》1987年6月27日) ,杨政的《试论尤凤伟的小说创作》(《小说家》1989年
第3期)等。
评论左建明的,有宋遂良的《左建明和他的短篇小说》 (《山东文学》1981年第
11期),张辉的《左建明新作长短论》(《山东文学》1986年第1期)等。
评论李贯通的,有袁忠岳的《李贯通小说的寻根意识与批判意识示踪》 (《山东
文学》1985年第11期),宋遂良的《山东有个李贯通》(《小说选刊》1986年第9期),
王光东的《李贯通的小说世界》(《文学评论家》1987年第2期)等。
评论刘玉堂的,有王万林的《山色水色和杂色--论刘玉堂的作品》(《山东文学》
1987年第6期),杨政的《情系沂蒙大地--刘玉堂论》(《东岳论丛》1994年第3期)等。
此外,还有宋遂良的《一定要维护民族尊严--评短篇小说〈小三姑娘〉》 (《大
众日报》1984年2月17日),杨政的《毕四海近作和他的“终生主题”》(《东岳论丛》
1992年第4期) ,孚先、光东的《人格的魅力--读马瑞芳〈蓝眼睛,黑眼睛〉》(《文
学世界》1994年第1期),等等。
丁尔纲主编的《山东当代作家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设专章论述的作家
有37位。李先锋的《齐鲁青未了--新时期山东中青年作家小说创作进程鸟瞰》 (《文
学评论家》1988年第2期)一文,论述了王润滋、张炜、矫健、李存葆、左建明、尤凤
伟、 李贯通的小说创作成绩, 不同意一些人认为山东作家比较保守的观点。杨政有
《简论新时期的山东小说创作》(《山东文学》1987年第9期) 。蔡桂林的《前卫作家
论》(《文学评论家》1990年第2期) 一文,论述了“前卫作家群”作家李心田、李存
葆、李延国、丛正里、李荃、周大新、苗长水、张西庭、张廷竹等的创作特色。杨政
著有《山东青年作家与齐鲁文化》 (济南出版社1991年) 、《一段真实历史的回声》
(青岛出版社1992年)。任孚先的文艺评论结集于《片羽集》(山东文艺出版社1983年)
和《任孚先文艺评论集》(明天出版社1990年)。宋遂良的评论文章大部分收入《宋遂
良文学评论选》(明天出版社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