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作家作品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5&rec=117&run=13

一、《老残游记》研究
1949年之前关于《老残游记》的研究,散见于一些评论明清小说或清末小说的论
文中,专以此为题的论文有梅花生的《关于〈老残游记〉的续本》(《鲁东月刊》第1
卷第5期)等。
1955年2月号《人民文学》 载有《〈老残游记〉的反动性和胡适在〈老残游记〉
评价中所表现的反动政治立场》一文,认为《老残游记》是一部“反动的书”,认为
刘鹗是“汉奸”、“反动政客”。对此,严薇青写了《关于〈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
(《文史哲》1962年第1期) 一文进行反驳,不同意过分强调刘鹗反动的一面,“必须
全面分析,不能有所偏颇”,也不同意刘鹗是汉奸的说法。文章发表后,《光明日报》、
《文汇报》相继介绍了严薇青的观点。1981年,齐鲁书社出版了严薇青注释的《老残
游记》,此书对以前的版本做了大量补充和订正,补注了《老残游记自序》,增加各
回后的“原评”,并附录《老残游记二集》九回和《残编》约一回,成为当时最完整
的本子。 严薇青的关于刘鹗及《老残游记》 的研究成果还有:《刘鹗与太谷学派》
(《柳泉》1980年第2期) 、《〈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与济南》(《济南文艺》1 980
年第4期》) 、《读〈老残游记〉札记》(《柳泉》1982年第2期)、《〈老残游记〉琐
谈》(《柳泉》1986年第6期) 、《刘鹗评传》(《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6卷,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 、《〈老残游记〉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文史知识》198 4
年第9期) 、《重视资料,深入研究--纪念刘鹗诞生130周年》 (《山东师大学报》19
88年第3期) 、《关于刘鹗与康有为、梁启超的关系和参加“保国会”》(《山东师大
学报》1989年第3期) 、《有关〈老残游记〉研究资料二题》(《文学遗产》增刊第18
辑,1990年) 、《〈庚子都门纪事诗〉有关资料拾零》 (1991年日本清末小说研究会
《清末小说通讯》第21期) 、《〈清诗人王梦湘墓志铭〉笺证--关于〈老残游记〉中
的“梦湘先生”为纪念刘鹗逝世80周年作》(《山东师大学报》1989年第5期) 。严薇
青关于刘鹗及《老残游记》的论文,大都收入《严薇青文稿》(齐鲁书社1993年)一书
中。
关于刘鹗及其《老残游记》研究的其他主要论著还有:李永先的《为什么要为汉
奸辩护--读〈关于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 》 (《文史哲》1965年第1期) ,武卫华的
《“兴之所至,任意歌咏”--刘鹗文学创作理论的基础》(《东岳论丛》1991年第6期)
,荣斌的《哭泣甚痛为补残》(《东岳论丛》1993年第4期),王平的《论〈老残游记〉
的文化内涵及其渊源与价值》(《齐鲁学刊》1995年第3期) ,刘瑜的《刘鹗及〈老残
游记〉研究》(民族出版社1995年)等。
1993年10月,由济南社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发起并主办的“刘鹗及《老残游记》
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济南举行。

二、秋瑾研究
60年代以前的秋瑾研究停留在生平史料的钩沉和一般性的介绍上,70年代以后才
有长足发展。60年代初,郭延礼发表了《试论秋瑾的诗》(《东海》1962年第7期) 、
《秋瑾与妇女解放》(《浙江日报》1963年3月) 等论文。他于1964年完成的专著《秋
瑾诗文选》因“文化大革命”未能面世,直到1982年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他的
秋瑾研究成果还有:《秋瑾年谱》(齐鲁书社1983年) 、《秋瑾文学论稿》(陕西人民
出版社1987年)。此外他还编有《秋瑾研究资料》(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一书。

三、林纾研究
1983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薛绥之、张俊才编著的大型资料集《林纾研究资料》。
199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李家骥、李茂肃、薛祥生编注的《林纾诗文选》。李家骥、
李茂肃、薛祥生合编的《林纾翻译小说未刊九种》(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收林纾
未曾面世的家藏手稿九篇。此外还有郭延礼的《“林译小说”的总体评价及其影响》
(《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3期)等。

四、龚自珍研究
1987年齐鲁书社出版了郭延礼编著的《龚自珍年谱》。另外还有郭延礼的《龚自
珍文学思想初探》(《东岳论丛》1987年第4期)、《龚自珍评传》(载《中国古代文论
家评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等。

五、王国维研究
主要有滕咸惠的《试论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2辑,
1980年)、《王国维与西方美学》(《文史哲》1991年第1期)、《〈人间词话〉刍议》
(《文史哲》1986年第1期) 等论文,他的《人间词话新注》(齐鲁书社1981年初版,1
986年出修订本)一书中新增补的13条材料是他本所没有的。

六、其他作家作品研究
金受申有《金亚匏年谱》(《鲁东月刊》第1卷第7、8期) 。刘泮溪有《论黄遵宪
的新派诗》(《国文周刊》1944年) 。郭延礼有《曾国藩与桐城派的“中兴”》(《社
会科学辑刊》1988年第6期)、《近代桐城派散文新论》(《东岳论丛》1989年第3期)、
《徐自华诗文集》(中华书局1990年) 、《康有为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思想简论》(《东
岳论丛》1983年第6期) 、《论康有为的海外诗》(同上,1984年第6期)、《略论台湾
诗人丘逢甲的爱国诗》(《柳泉》1984年第6期)、《论谭嗣同诗歌的思想意义》(《东
岳论丛》1985年第5期)、《谭嗣同评传》(载《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6卷,山
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如何评价近代诗人金和》(《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
《金和评传》(载《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续编第3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 89年)、
《张维屏评传》(同上) 、《姚燮评传》(同上)、《梁启超后十年的文学研究》(《山
东社会科学》 1992年第1期) 等。李茂肃有《李伯元家世三题》 (《山东师大学报》
1986年第2期) 。孙之梅有《苏曼殊诗的时代特征》(《文史哲》1992年第1期)。孔范
今有《中国近代四部著名小说的生成和价值内涵》(《文史哲》1995年第6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