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辑 古代文学史及其他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5&rec=115&run=13

30年代初,冯沅君、陆侃如合作完成了《中国诗史》 (大江书铺1931年初版,人
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修订再版) 。这部著作以史为序,着重研究诗体的递兴和诗人风
格的差异,基本上展示了从中国诗歌的起源到明清散曲、歌谣的历史发展面貌。这部
书得到鲁迅的高度评价。
1956年,冯沅君受教育部委托,同游国恩、王起共同编写了《中国文学史教学大
纲》,为全国文科大学的中国文学史课提供了讲授的依据。
冯沅君、 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最初以《中国文学史稿》为题,从1
954年7月起在《文史哲》连载了18期,后应作家出版社之约,修订后于1957年出版。
该书用新的观点修改了30年代初的旧著《中国文学简史》(大江书铺1932年),这是国
内1949年之后用新观点、新方法写成的第一部系统的文学史。与此同时,他们还应中
国青年出版社之约,合写了《中国古典文学简史》,1957年出版,1958年此书又由外
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和捷克文版。
关于中国文学史的编写问题,陆侃如、冯沅君合作有《关于编写中国文学史的一
些问题》 (《光明日报》1956年11月25日) 、《关于中国文学史分期问题的商榷》 (
《文学研究》1957年第1期) ,冯沅君有《关于中国文学史上两条道路的斗争》(《文
学评论》1960年第1期)。
冯沅君关于中国古代戏曲的研究,有重要的开拓意义。1936年,她与陆侃如合作
完成了一项南戏曲文的辑佚工作,编成《南戏拾遗》,作为《燕京学报》专号刊出。
她的《古优解》(商务印书馆1944年)和《古剧说汇》(商务印书馆1947年),集中代表
了她在古代戏曲研究方面的成就。其中《古剧说汇》集十数篇关于古戏剧的考证文章
(1956年由作家出版社重版时,经著者重订,抽出《南戏拾遗补》、《南戏拾遗补跋》、
《元剧中二郎斩蛟的故事》、《古优解补正》四篇,另增《孤本元明杂剧抄本题记》
一篇) 。这些文章涉及宋、金、元代有关戏曲的若干问题。《古剧四考》及《古剧四
考跋》,包括《勾栏考》、《路岐考》、《人才考》、《做场考》,考证、探讨了古
代的剧场、演员、剧作家及其团体、戏曲演出等方面的情况。其中对元代重要剧作家
关汉卿、 马致远、 钟嗣成等人的生卒年也作了考证。《说赚词》和《说赚词跋》、
《〈天宝遗事〉辑本题记》和《〈天宝遗事〉辑本题记跋》、《金院本补说》和《金
院本补访问跋》,考证、探讨了对元杂剧的形式有直接关系的赚词、诸宫调、金院本
的曲词、体制、演变、作品所演故事、演唱等方面的问题。《孤本元明杂剧钞本题记》
和《脉望馆钞校古今杂剧》,考证了杂剧上演时各种角色的“穿关”(戏装)、“题目
正名”的功用、元剧联套程式。这些考证、探讨丰富和发展了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考证之不足,对研究宋、金、元三代的戏曲和中国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参
考价值。《古优解》和《古优解补正》两篇,论述和揭示了常见于古代典籍中“优”
这类人的地位、职能、特点。她的研究已不仅仅限于文字的注疏和材料的排比,而是
采用了与西方古代同类现象相联系、比照的方法,从而得出了“古优”为一种供君王
贵人们娱乐的奴隶的结论,进而使有关“古优”与后世优伶的渊源关系等一系列具体
问题得到了较为确切的解释。冯沅君还有《古典戏曲中浪漫主义初探》) 《文史哲》
1961年第1期)一文。
冯沅君和北京大学的林庚受高教部的委托, 分工主编全国高等学校中文教科书
《中国历代诗歌选》 (上编自周至唐五代,林庚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年出版;
下编自宋至“五四”前,冯沅君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全书选历代诗、
词、曲1000首(上编550首,下编450首)。此书获国家教委统编教材一等奖。
受高教部委托,萧涤非参加了《中国文学史》(4卷本) 的编写工作,他作为五主
编之一,主要负责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部分。这部书196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78年修订再版,出版后一直作为全国高等学校通用教材及高教自学考试教材多次印
刷,1987年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特别奖。
殷孟伦等著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题解》(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一书,介绍了
250多部作品。
关德栋一生致力于俗文学研究。他用力最多、发掘最深入的是曲艺方面。《曲艺
论集》(上海中华书局1958年初版,1960年重版,1983年新版)是他的代表作。此书收
论文22篇,内容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属于曲艺文学资料的搜集和校定,另一类则是
对曲艺文学中的许多问题的理论探讨。《曲艺论集》以其学术价值已作为专门条目载
入《中国戏曲曲艺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民间文学词典》。
关德栋从事俗文学研究的另一批成果,表现在古籍整理和资料的编纂方面,前面
已有所记述。1950年,他出版了《新疆民歌民谭集》(上海北新书局)。1983年,山东
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专业研究生在关德栋、李万鹏指导下编印了30万字的《山东方志
民俗资料汇编》(上、下册)。
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中、下),
1980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于1985年增补再版。山东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
主编了《咏鲁诗选注》(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所选诗歌始自上古,迄于晚清,共
收260位作者的627首诗。
吕慧鹃、刘波、卢达主编的《山东历代作家传略》(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收
山东古代作家65人。袁世硕主编有《山东古代文学家评传(上) 》(山东人民出版社19
83年)。
由吕慧鹃、卢达、刘波主编的《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正、续编共9卷) ,
自1984年至1989年由山东教育出版社陆续出齐。此书选收先秦至“五四”前中国古代
著名文学家,以系年方式写成各自独立成篇的评传文字,学术性与普及性兼备。由吕
慧鹃、卢达、刘波主编的《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选收先
秦至“五四”前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著名作家64名,以系年方式写成各自独立成篇的
评传文章。上两书均被列为高等学校文科教学参考书。牟世金主编有《中国古代文论
家评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
朱德发等著的《爱河溯舟--中国情爱文学史论》(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开创
了一种新的史论体的文学史。刘振东、高洪奎、杜豫合著有《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许金榜的《中国戏曲文学史》(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年),
改变了过去的文学史著作以罗列作家为主的格局,而是力图揭示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戏
曲文学走势。
牟世金的《文学艺术民族特色试探》,1980年由齐鲁书社出版。此书对古代诗文、
绘画、音乐、舞蹈、书法等多种文艺理论进行综合研究,探讨了文艺的民族特色和某
些艺术规律。他的《雕龙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了
研究。此书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张稔穰的《中国古代小说艺术教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分为三编,上编
为“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发展”,中编为“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古代小说”,下编为
“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技巧”。此书自创体系,全面论述了古代小说的演进轨迹、民
族特点及艺术经验。
萧涤非、刘乃昌主编的《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辞典》(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精
选先秦至近代279家的代表性名作707篇,每一篇均由原文、鉴赏、注释三部分组成,
卷末附有作家简介、文体知识。
山东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史编写组编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资料目录汇
编》,1981年由齐鲁书社出版。
涉及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从宏观上论述古代文学的主要论著还有:《冯沅君古典文
学论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 ,《陆侃如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 ,李戎的《中国古代艺苑名论浅说》 (海峡文艺出版社1987年) ,陈炳熙的
《古典短篇小说艺术新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崔海正的《中国古代文学
散点透视》(齐鲁书社1994年) ,孟祥鲁的《中国诗歌声律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
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