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5&rec=109&run=13

一、作家作品研究
萧涤非的《乐府填词与韦昭》(《国文月刊》1943年第17期)一文,把唐宋以来才
流行的“按字填词”这一现象,由一般认为始于梁武帝的《江南弄》,追溯到三国时
韦昭的《吴鼓吹曲》,较旧说提前了二三百年。此论文后收入作者的论文集《解放集》
(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萧涤非于20年代末在清华大学听黄节讲曹植、阮籍、谢灵
运的诗, 他把听课笔记整理成三篇文章发表, 这三篇文章是《读曹子建诗札记》 (
《学衡》1930年第70期)、《读阮嗣宗诗札记》(同上)、《读谢康乐诗札记》(《中国
文学会月刊》1931年第1卷) ,后来他把这三篇文章结集为《读诗三札记》(作家出版
社1957年)一书,再后来他又把这三篇文章作为“附录”收入《乐府诗词论薮》(齐鲁
书社1985年)一书。
谭庆传有《洛神赋本事辨》(《励学》第3期)。张可礼著有《三曹年谱》(齐鲁书
社1983年) ;他的《建安文学论稿》(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是中国第一部专题探
讨建安文学的专著。
孔繁信有《略论东海诗人缪袭》(《临沂师专学报》1990年第2期)。
凌迅有《潘岳文学刍论》(《东岳论丛》1983年第2期)。
陆侃如有《左思评传》(《山东文学》1963年第2期) 。凌迅有《试论左思的咏史
诗》(《文史哲》1980年第3期) 。牟世金有《左思文学业绩新论》(《文学遗产》198
8年第2期)、《〈三都赋〉的撰年及其他》(《文史哲》1992年第5期)。
关于陆机及其《文赋》研究,主要有朱绍安的《文赋论文》(《励学》第5期) ,
郝立权的《陆士衡诗注》(齐鲁大学印刷所1935年),陆侃如的《关于文赋》(《春秋》
1949年第6卷第4期)、《陆机的〈文赋〉二例》(《文学评论》1961年第1期)、《陆机
的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文汇报》1961年8月1日),牟世金的《〈文赋〉的主要贡
献何在》(《文史哲》1980年第1期)、《从〈文赋〉到〈神思〉》(《中国古代文艺思
想史论丛》第1辑)等。
陆侃如有《葛洪的文学观》(《山东大学学报》1963年第1期)。
韩连琪有《陶渊明之思想》 (《励学》第4期) ,陆侃如有《陶渊明的田园诗》(
《文学评论》1980年第6期)。
陆侃如的《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上起西汉甘露元年(公元
前53年) ,下迄东晋永和七年(公元351年),逐年记载了经过一一考证的150余位文学
家的生平事迹、著作情况。本书历经40年之久不断增补修订,在作者逝世后由人民文
学出版社整理、编辑而成。张可礼的《东晋文艺系年》(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编
录了东晋(包括北方十六国) 百余年间170多个文艺家的生卒年代和行迹著述,同时对
民间文艺收录较全。
殷孟伦有《谢灵运诗》(商务印书馆1934年)。
关于《世说新语》的主要研究成果有徐传武的《〈世说新语〉刘注浅探》 (《文
献》1986年第1期),张永昊的《〈世说新语〉的审美观》(《文史哲》1989年第6期),
李毓芙的《世说新语新注》(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等。
殷孟伦有《鲍明远诗摭谈》(东京大学作业1936年),凌迅有《试论鲍照于齐梁之
际的文学影响》(《东岳论丛》1984年第3期)。
郝立权有《沈休文诗注》(齐鲁大学印刷所1935年),牟世金有《钟嵘的诗歌评论》
(《文学评论》1962年第2期)。
李伯齐有《何逊集校注》(齐鲁书社1988年)。
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成果还有刘樊的《中国评论文学之书何以独盛于“梁”
代》(《责善半月刊》第1卷第18期)、《论魏晋宋齐梁陈之文学》(《责善半月刊》第
1卷第19期),段凌辰的《八代文论史》(《进德月刊》第2卷第1期至第4期,1936年),
严薇青的《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书录(附考证)》(《燕京大学文学年报》1939年),殷
孟伦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等。

二、《文心雕龙》研究
对《文心雕龙》的研究,古已有之,而真正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初,此后的《文
心雕龙》研究逐渐发展成一门学科,被称为“龙学”。“龙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
个时期。 从1914年-1949年的36年,是“龙学”研究的初始时期,这一时期山东的研
究论文有吴益曾的《〈文心雕龙〉中之文学观》(《进德月刊》第2卷第9期,1937年)。
1950年至1964年的15年是“龙学”研究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山东学者发表的论
文和专著在整个“龙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成绩最为显著的是陆侃如、牟世金。
陆侃如、牟世金的《文心雕龙选译》(上、下)(山东人民出版社1962年、1963年),译
注了《文心雕龙》25篇,这是海内《文心雕龙》的第一个选译本。他俩又合作了《刘
勰论创作》(安徽人民出版社1963年),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用新观点、新方法剖
析《文心雕龙》 创作论的专著。 陆侃如、牟世金合写的《〈文心雕龙〉简介》,从
《山东文学》 1962年第1期起连续在该刊发表,从“刘勰的生平和思想”、“刘勰的
文体论”、“刘勰论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刘勰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刘勰的
创作论”、“刘勰有关现实主义的论点”、“刘勰有关浪漫主义的论点”、“刘勰的
批评观” 、 “刘勰的作家论” 9个方面讨论了刘勰的生平、思想及文学主张。关于
《文心雕龙》 的研究论文, 主要有:陆侃如的《文心雕龙论“道”》 (《文史哲》
1961年第3期)、《文心雕龙术语用法举例--释“风骨”》(《文学评论》1962年第2期)、
《文心雕龙中有关浪漫主义的一些论点》(《山东大学学报》1961年第1期) 、《刘勰
论诗的幻想和夸饰》(《文艺报》1962年第8期) ,姜葆夫、黄广华的《刘勰对于浪漫
主义的态度问题》(《光明日报》1961年8月20日) ,牟世金的《近年来文心雕龙研究
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江海学刊》1964年第5期) ,于维璋的《刘勰论文学批评》(
《山东大学学报》1962年第3期) 、《刘勰的美学思想初探》(《山东大学学报》1962
年第1期)。
1977年以后,是“龙学”研究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山东学者的成绩突出。牟世
金又译注了《文心雕龙》的其余25篇,这样《文心雕龙》全书50篇的译文合为一书为
《文心雕龙译注》(上、下册)(齐鲁书社1981年、1982年),仍署陆侃如、牟世金合著。
此书是“龙学”史上第一部全今译本。另,陆侃如、牟世金还合著有《刘勰和文心雕
龙》(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此期,牟世金又有一系列有关《文心雕龙》的专著和
论文问世。其专著主要有:《台湾文心雕龙研究鸟瞰》 (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年) 、
《刘勰年谱汇考》(巴蜀书社1988年)、《文心雕龙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论文主要有:《文心雕龙的总体论及其理论体系》(《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2期)、
《刘勰思想三论》(《文史哲》1981年第1期)、《刘勰“原道”论管见》(《文史哲》
1984年第6期)、《〈文心雕龙〉的“范注补正”》(《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4期)、
《龙学七十年概观》(《〈文心雕龙〉研究论文集》序,1990年)等。其他学者也取得
了一系列新成果,主要有:张可礼的《文心雕龙〈体性〉篇“八体”辨析》 (《文史
哲》1983年第1期)、《刘勰对三曹评价的得失》(《文心雕龙学刊》第2辑,齐鲁书社
1984年),龚克昌的《刘勰论汉赋》(《文史哲》1983年第1期),孙昌熙、刘淦的《鲁
迅与〈文心雕龙〉》(《文心雕龙学刊》第1辑,齐鲁书社1983年) ,冯春田的《〈文
心雕龙〉释义》(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 、《刘勰声律说试论》(《东岳论丛》1983
年第1期) 、《〈文心雕龙〉管窥》(同上,1984年第2期)、《〈文心雕龙〉“文之为
德”观试探》(同上,1985年第1期)、《刘勰的自然观点及其文学理论》(同上,1986
年第2期)、《〈文心雕龙·原道〉之“道”本源略考及其特性辨》(同上,1989年第6
期)、《刘勰〈文心雕龙〉“原道”、“徵圣”、“宗经”论的理论及其关系》(《齐
鲁学刊》1989年第5期) 、《论〈文心雕龙〉的文章美学观及其民族性问题》(《东岳
论丛》1995年第6期) 、《〈文心雕龙〉之文章美学探索》(《香港中文大学三十周年
校庆学术论文集》,1994年),王晓家的《〈文心雕龙〉的思想倾向》(《艺术论坛》
1988年第1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