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文学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5&rec=106&run=13

山东文学研究,源远流长,代有人出。早在先秦时代,孔子、孟子等思想家就提
出了许多文学见解,如孔子的“文质”论和他对《诗经》的评论,孟子的“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诗论。东汉郑玄著有研究《诗经》的著作《诗谱》。南朝齐梁时期刘
勰的《文心雕龙》 , 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
(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著的《词论》,
是词史上第一篇系统评论词创作的文章,在词学研究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南宋文学家
王质著有《诗总闻》,对《诗经》进行了论说。明代“后七子”之一的谢榛,有《四
溟诗话》(又称《诗家直说》)传世。清初诗人、诗论家王士禛的论诗之语被辑为《带
经堂诗话》,他所提倡的“神韵说”,在当世和后世都引起了争论。清初诗人赵执信
的《谈龙录》,就是专为批评王士禛的“神韵说”而写的。清代山东是当时所谓“北
学”的中心之一,清初张尔歧等学者是山东“汉学”(即“朴学”)的先驱。乾嘉年间
著名的山东学者孔广森、周永年、桂馥、牟庭、郝懿行等,在对儒学经典的考据、训
诂中也涉及到文学研究,直接涉及到文学研究的主要著作有孔广森的《诗声类》,牟
庭的《诗切》,郝懿行的《诗说》、《诗经拾遗》等。
晚清以降,山东的文学研究依然长盛不衰。
1840年至1919年的晚清时期,山东学者依然注重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对文学的研
究也杂糅其内。文学理论方面的主要著作有:施补华撰、钱渠等述的《岘佣说诗》,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 由济南朱毓广刊印;王墨仙的《诗词讲义》,1911年(清宣统
三年)由齐鲁公报社刊印;李书田等编撰的《古文讲义》,由山东高等学堂刊印。
1919年至1949年的民国时期,这个时期中的1929年至1937年,山东的文学研究人
才济济,集一时之盛。成立于1901年的国立山东大学和成立于1904年的济南私立齐鲁
大学,到20年代末和30年代中期,在文学教学和研究方面汇集了一批国内一流的专家
学者。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于1929年创建,所长先后由栾调甫、顾颉刚、钱穆、张维
华担任,学校办有《齐大半月刊》、《齐大月刊》、《齐大国学季刊》等刊物。老舍
于1930年7月至1934年8月在齐鲁大学文学院任教,于1934年8月至1936年7月又受聘于
山东大学中文系任教,在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期间,老舍先后开设了高级作文、小说
作法、 文学批评、 欧洲文学概念、文艺思潮等课程,他在齐鲁大学任教期间编写的
《文学概论讲义》,由齐鲁大学文学院铅印。杨振声于1930年出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
闻一多(在校时间1930年8月至1933年1月)出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讲
唐诗;游国恩(在校时间1931年9月至1936年10月) 讲先秦文、楚辞学、唐宋以降文、
中国文学史;沈从文(在校时间1931年8月至1934年10月) 讲高级作文、中国小说史;
张怡荪(在校时间1932年9月至1936年10月) 讲国文、毛诗、近体诗、先秦文、汉魏六
朝文;萧涤非(在校时间1933年8月至1936年10月)讲国文、词、新文学、乐府诗研究、
曹植诗;台静农(在校时间1936年8月至1937年10月) 讲论理文、中国文学史、经书攻
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黄孝纾(在校时间1936年8月至1938年3月)讲古今体诗、词、
汉魏六朝文、唐宋以降文;赵太侔于1932年出任山东大学校长;梁实秋出任山东大学
外文系主任(在校时间1930年7月至1934年7月) ,4年后由洪深继任主任;外文教师有
赵少侯(在校时间1931年8月至1936年10月)、孙大雨(来校时间1933年2月)等。当时外
文系开设课程主要有英国文学史、西洋文学批评史、欧洲文学史、现代欧美文学、希
腊神话等。当时山东大学创办有《励学》等学术刊物。1925年,王献唐和德国人苏保
志发起成立研究外国文学、哲学的学术团体“中德学社”。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田仲济的文学研究成果颇丰。他著有《新型文艺教程》
(华中图书公司1940年出版, 上海现代出版社1946年出增订版) 。1943年,他出版了
《杂文的艺术与修养》(重庆东方书社) 和《小说的创作与鉴赏》(重庆文信书局)。1
947年,他出版了《作文修辞讲话》(上海教育出版社)和《中国抗战文艺史》(上海现
代出版公司) 。在40年代,关德栋的敦煌学研究已引起注目,他是国内较早研究敦煌
文献的学者之一。在山东解放区,文学研究一直十分活跃,发表了一批文艺理论批评
文章。如燕遇明的《告游击区的文艺工作者》(《大众日报》1939年11月13日)一文,
是山东解放区较早提出文艺工作者到群众中去的重要文章之一。他的《我们的诗歌工
作》(《大众日报》1940年3月4日)一文,是山东解放区较早提出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全
面革新的重要论文之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山东解放
区为贯彻《讲话》精神出版了一系列论著,如陈沂的《怎样实现文艺政策》 (《胶东
大众》第18期,1943年) 、夏征农1948年在山东文工团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形势的文
艺工作与文艺工作者》(初由大连出版社出版,后由山东三联书店重印),这些论著在
当时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山东文协还编辑出版了《当前苏联文艺界的思想斗争》 (胶
东书店1947年)一书。
1949年至1966年,山东的文学研究同全国一样,一方面,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新局
面;另一方面,又由于政治运动不断,文学研究工作也每每被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之
中。 从1951年5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山东的报刊
也发表了一批批判文章, 如《批判武训与〈武训传〉 可以提高文艺工作者的学习》
(《山东文学》第3卷第1期,1951年7月20日) 、《从错误地赞扬武训谈到目前的文艺
创作问题》 (《山东文学》第3卷第2期,1951年8月20日) 。1951年末和1952年初,
《文艺报》发起了高等学校文艺学教学问题的讨论,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吕荧被揭发
在教学中有“资产阶级观点”而受到批判。山东大学中文系1953年毕业生李希凡、蓝
翎写出了《关于〈红楼梦简论〉 及其他》的评论,文章在《文史哲》1954年第9期发
表。1954年10月16日,毛泽东给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和其他有关同志写了《关于〈红楼
梦〉研究问题的一封信》,严厉批评一些“大人物”阻拦和压制学术界新生力量的不
正常现象,他称李、蓝的文章是“三十多年以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错
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此后,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对《红楼梦》研究中错误
观点的批判, 同时展开了对胡适派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 1955年又在全国开展了反
“胡风集团”的斗争,山东也开始肃清“胡风分子”,山东大学校长华岗和已离开山
东大学的吕荧都受到牵连。1956年初,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冯沅君的《谈刘姥姥》一
文,被当作文学研究中的庸俗社会学倾向受到批判。1957年,山东文学研究界的一些
人因反右派扩大化也被错打成右派分子,如陆侃如、高兰、薛绥之等。《前哨》1957
年第8、9期刊出“反击右派特辑”,发表批判任迁乔、王希坚、孔孚的文章,《前哨》
1958年第2期发表批判薛绥之的文章;《大众日报》1957年7月25日发表批判王希坚、
任迁乔的文章, 《前哨》1957年11月14日、16日、20日和12月5日,连续发表批判王
希坚的文章。 1960年开展反对修正主义的斗争,山东省文联于1960年5月10日召开理
论工作会议, 中心议题是批判修正主义。1960年7月15日,山东省文联、山东大学、
山东师院、曲阜师院在济南联合召开巴人修正主义观点批判会。《山东文学》1960年
连续三期刊登批判巴人的文章。 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之后,中央提出“以阶
级斗争为纲”,在全国开展了对修正主义文艺思潮的批判。1963年至1965年开展了社
会主义教育运动, 全国文艺界开始批判“现实主义深化论” 、“写中间人物论”、
“时代精神汇合论”、“阶级调和论”。《山东文学》1964年第11、12期连续发表文
章批判苗得雨的《文谈诗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十七年,文学研究虽屡屡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
但文艺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文艺工作的成绩也是显著的。高亨的先秦文学研究,陆
侃如、冯沅君的中国文学史研究,陆侃如、牟世金的《文心雕龙》研究,冯沅君的元
明清文学研究,萧涤非的杜甫研究、中国文学史研究,关德栋的俗文学研究,路大荒
的蒲松龄研究,严薇青的《老残游记》研究,华岗、孙昌熙、刘泮溪、韩长经的鲁迅
研究,吕荧的美学、文艺学研究,孙昌熙的文学理论研究,吴富恒、黄嘉德的英美文
学研究等,都在全国占有一定地位,其中有的还居于全国前列。
对这个时期特别值得提及的,是毛泽东对山东学者的关怀。1957年,陆侃如在北
京怀仁堂亲聆毛泽东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随后又受到接
见。毛泽东对他说:“关于宋玉的评价,你未免太高,郭老又太低了。比较起来,鲁
迅先生的意见还是公允的。 ” (见龚克昌、向向:《著名文学史家陆侃如教授》,
《文史哲》1995年第2期)1963年10月至11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第四次委员
会扩大会议在北京举行,高亨参加了会议,并于会议期间与另几位被指名的代表一起,
受到毛泽东接见。当周扬介绍到高亨时,毛泽东询问高亨:“是研究文学的还是研究
哲学的? ” 又说读过高的几种论著。 高亨回济南后,将自己的著作《诸子新笺》、
《周易古经今注》 等6种,连同一信,寄请当时中宣部副部长周扬转呈毛泽东。其后
不久,他又将60年代初读毛泽东诗词有感而填写的一首《水调歌头》,寄呈毛泽东。
1 964年3月18日,毛泽东亲笔复信给高亨:“高亨先生:寄书寄词,还有两信,均已
收到,极为感谢。高文典册,我很爱读。肃此。敬颂安吉!”(见董治安:《高亨》,
载《山东现代著名社会科学家传》第1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
“文化大革命” 时期,极左思潮泛滥,唯心主义盛行,形而上学猖獗。1966年4
月10日,中共中央批转了经中央军委批准上报的林彪委托江青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
座谈会纪要》 , 之后,全国文艺界开始批判所谓的“文艺黑线专政论”,批所谓的
“黑八论” , 即“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道路论”、“现实主义深化论”、
“反‘题材决定’论”、“中间人物论”、“反‘火药味’论”、“时代精神汇合论”、
“离经叛道论”。1973年后“江青反革命集团”大搞评法批儒。整个“文化大革命”
时期,山东的文学研究同全国一样,同样受到极左路线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山东的文学研
究同全国一样,出现了大繁荣、大发展的新局面。一是群众性学术研究团体先后成立,
如鲁迅研究会、当代文学研究会、现代文学研究会、古典文学研究会、近代文学学会
等等。二是研究成果在文学研究的各个领域获全面丰收,有些学科的研究有新的突破。
三是出现了新的研究学科,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四是当代文学评论特别活跃。五
是研究队伍空前壮大,研究人员素质空前提高,60年代出现的一批学术骨干已成为学
科带头人,更可喜的是学术新人不断涌现,层出不穷。
新时期以来,山东的文学评论空前活跃。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文艺界学术界开始拨乱反正, 平反冤假错案。1979年3月16日《大众日报》报道,中
共山东省委在文联召开的座谈会上宣布,为被错打成“毒草”的作品平反,恢复名誉。
1979年10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代会,是中国文艺史上又一次转折的里程碑。从那时
起,山东的文学研究界开始走向繁荣,基本上同全国同步,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讨论,
诸如,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无科学体系的问题,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歌颂与暴露的问题,现实主义问题,现代主义文艺的评价与借鉴问题,文学的人性、
人道主义问题, 关于“朦胧诗”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寻根文学”、“新潮文学”等的评价问题,文学主体性问题,文学研究的方法问题,
重写文学史问题,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体系建构问题,市场经济与文学的关
系问题, 等等,同时,召开了一系列山东现当代作家作品研讨会。1988年1月,中共
山东省委宣传部发布了《关于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的意见》,文件强调了文艺评论工作
的重要性,对加强新时期的文学研究、加强本省的文学评论、加强评论队伍建设等问
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明确的指导性意见,进一步促进了山东文艺评论工作的健康发
展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