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5&rec=1&run=13

山东是齐鲁文化发祥地,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纵览山东古代学术,成就
辉煌,震古烁今。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和墨子创立的墨家学派,时称
“儒墨显学”,其中儒学对人类文化史和文明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管子、晏
子的政治智慧、治国之道,同样对后世影响深远。兵法著述既多且精,孙武著《孙子
兵法》,被尊为“武圣”。齐国稷下学宫,人才荟萃,自由争辩,将战国时期的百家
争鸣推向高潮。汉代,山东依然是全国的儒学中心,经学大师郑玄集两汉经学之大成,
在其身后形成了“郑学”。自魏晋以降,学术虽不及先秦、两汉繁盛,也连绵不绝,
代不乏人,大家多有。魏晋时期出现了玄学大师王弼。南北朝时刘勰的文学批评,唐
代吕才的哲学思想,宋代泰山学派石介的理学思想,元代丘处机的道教学说,明代穆
孔晖的良知学说,均独树一帜。至清代,涌现了张尔歧、孔广森等一批朴学大师,金
石学家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成为甲骨学的开创者。
至近代,社会科学产生。社会科学以社会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社会进程中产
生了巨大的作用。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变化:第一次是辛亥革命,
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进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三次历史性巨变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科学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从
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
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
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
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社
会科学进一步发展的灵魂和指针。
山东社会科学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按其发展轨迹和特点,
可划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成立后两大阶段, 两大阶段又可划分为5个时期:
晚清时期(1840年-1911年)、中华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
的前17年(1949年-1965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和“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的新时期(1978年-1995年)。
晚清时期,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
度,中国的先进分子,出于救亡图存、御侮自强的目的,开始自我反思,向西方学习,
接纳西方文化,兴洋务,搞变法。晚清70多年里,洋务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和革
命思想在山东的传播,对山东近代政治、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山东学
术界在沿着旧学道路进行经史、文字训诂等研究的同时,也注入了时代精神,产生了
有影响的实学成果,如继郝懿行、王筠之后,以郑杲、孙葆田、宋书升为代表的朴学
研究形成了颇有影响的朴学流派--东甫学派。文献学者马国翰完成《玉函山房辑佚书》,
辑古代佚书594种,为历来辑佚书之最完备者。
民国时期,山东同全国一样,历经军阀割据、国民党统治、日伪统治、抗日战争
和解放战争,社会科学在战乱动荡中艰难曲折地发展。其特点:一是中西文化交汇融
合,打破了传统治学方法的一统天下;二是西方近代治学方法和中国传统治学方法的
结合给社会科学研究带来了生机;三是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传播给社会科学研究指明
了新的方向。因此,尽管战乱频仍、动荡不安,山东社会科学研究此期还是卓有成就
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传播成就巨大。新文化运动中,马克思主义传入山东。
1919年冬,王乐平组织“齐鲁通讯社”(1920年改为“齐鲁书社”)、创办《齐鲁书社
报》,宣传马克思主义;1921年,王尽美、邓恩铭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组织
青年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山东迅速传播开来。共产主义小组、社会
主义青年团,以及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团体、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
的刊物相继成立和创办。至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
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山东人民建立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这是马克思主
义在山东宣传研究和指导革命实践的巨大成果。
其次,新儒家兴起。一部分学者在新文化运动推动下,在中西文化撞击、交汇过
程中,出于维护中国道统和寻找新的出路的目的,以复兴中国传统儒学为职志,中西
并学,对比研究,另辟中国文化的新路。山东出现了牟宗三、梁漱溟、钱穆等现代新
儒家学者。
再次,近现代社会科学的诸多学科基本建立起来,如哲学、政治学、法学、军事
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字学、文学、艺术学等。
此期山东成立了不少专门研究机构 (如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济南泺源书院、山东乡
村建设研究院等)和学术团体(如社会科学研究会、山东古迹研究会、女道德社、烟台
慈光社、山东省立民众教育馆、文化农村服务社、齐鲁书社、励新学会和各学校的读
书会等)。
第四,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人才济济,成果颇丰。当时国民党统治区在私立齐
鲁大学、省立山东大学、国立青岛大学、私立青岛大学等学校集中了一大批社会科学
人才。著名学者如蔡元培、杨振声、宋书升、钱穆、顾颉刚、曾毅公、吴金鼎、严经
望、张立志、朱东润、胡厚宣、何思源、傅斯年、吴秋辉、栾调甫、张默生、孙乃琨、
周干庭、沈从文、闻一多、王统照、洪深、舒舍予、尚钺、谭正璧、赵太侔、游国恩、
张煦、赵纪彬、姜忠奎、杜光埙、陈梦家、黄淬伯、梁启勋、张维华等,皆长期或短
期在山东从事教育和研究工作,为山东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除了传统的
文、史学科外,新兴的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也取得丰硕成果。
山东解放区建立较晚,时间较短,连抗日根据地算上只有11年,高等学校和研究
机构很少,且主要忙于战争,处于不断的迁移当中。但是,解放区很重视社会科学研
究和社会科学书刊的出版发行工作,创办了不少出版发行机构和期刊社,出版了大批
社会科学论著和学术期刊。在解放区的党政机关、部队和高等学校中同样集中了大批
人才,而且他们大都是进步的学者,或者是革命家兼理论家、社会活动家,著名的如
黎玉、彭康、夏征农、李亚农、李澄之、田佩之、陈沂、孙陶林、薛暮桥、孙冶方、
仲星帆、刘导生、钱杏邨(阿英)、刘伟、刘力行、郭子化、何封、李仲融、郭化若、
王淑明、胡考、戴白韬、范长江、李庚、刘季平、赵慧琛、陶官云、赵平生、张劲夫、
张勃川、刘雪苇、董一博、韦悫、罗竹风、宋之的、余修、吴富恒、周原冰、黄源、
刘宿贤、汪伯岩、廉立之、杨希文等。他们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
革命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革命实践,不断总结经验,进行学术研究,代表了
社会科学研究的时代方向,为山东社会科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五,民国时期,山东出版发行业十分活跃。据统计,此期能查到的山东省内创
办的报刊近千种, 社会科学类882种,其中解放区242种、国统区576种、日伪统治区
64种。 这一时期查到的山东出版机构442家,出版发行哲学社会科学类图书3659种,
其中解放区3135种,仅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著作就出版有345种。
1939年,大众社出版社会科学研究会编的《社会科学概论》;1944年,渤海新华书店
出版《毛泽东选集》五卷本。其他著名的社会科学论著,还有曹伯韩的《社会科学基
础教程》、《通俗社会科学二十讲》,徐懋庸、何干之的《社会科学基础教程》,艾
思奇的《大众哲学》,薛暮桥的《政治经济学》,俞铭璜的《新人生观》等。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社会科学研究开辟了广阔天地。新中国
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前的后17年(1949年-1965年) ,山东社会科学事业在中共山
东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关心和支持下,又获得长足的发展。
首先,社会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建国之前在山东解放区的一批理论学术
人才,以及山东大学、齐鲁大学等高校的一批著名学者,建国以后大部分留在了山东。
再加上建国后调来山东工作的学者,组成了当时的社科研究队伍。他们所从事的研究
大多集中在传统的文、史学科,而哲学、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学科,则为数较
少,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为了加速人才培养,中共山东省委、
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加强了对旧知识分子的团结教育和思想改造,用马克
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武装他们的头脑,使他们更好地为社会主义革
命和建设服务。结合思想改造,50年代初期,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潮。二
是组织广大党政干部进行理论学习。其中不少干部通过学习成为具有较高研究能力的
专家学者。三是发展文化教育,从青年学生中培养生力军。建国之初,山东只有山东
大学等几所高等学校,到60年代上半期,山东高等院校已发展到数十所,培养出一批
青年学术骨干。
其次,学科结构趋于合理。山东省根据现实需要,通过高等院校和系科的设置调
整,在保持传统优长学科优势的同时,特别注意加强了哲学、政治、经济、社会等学
科的建设,改变了过去那种畸轻畸重的学科结构,使学科结构趋于合理。
第三, 加强了专门研究机构和群众学术团体的建设与管理。中共山东省委于195
7年12月成立山东科学工作委员会,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夏征农任主任;1958年7
月又作出《关于加强党对科学工作的领导和建立各级科学领导组织和研究工作的决定》。
1958年10月,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成立,分院设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部,社会科学
部下设经济、 哲学、历史和教育科学4个研究所。1960年成立文学研究所,隶属省文
联。之后不久,又组建了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筹备委员会,统领此前成立的哲
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科学4个学会。
第四, 开辟新的学术园地,开展学术讨论和交流活动。1951年5月,山东大学创
办了新中国创刊最早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刊物《文史哲》 。1958年8月,中共山东省
委创办理论刊物《新论语》。《文史哲》组织的《红楼梦》研究问题、中国古史分期
和土地制度问题、农民战争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等的讨论,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
影响。党政机关、社会科学界举办了一系列学术讨论会,其中各学会就组织讨论会、
座谈会50余次。学术讨论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有些学术讨论会如1962年在山东召
开的全国孔子学术讨论会,在省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此期山东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也有曲折,特别是后半期“左”倾思想的干扰日渐
严重,如1955年的“反胡风运动”,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破坏和干扰了正常的
学术研究,造成了一定损失。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空前的浩劫,社会科学界深受其害,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
被撤消, 学术刊物被停办, 研究人员被遣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以下简称
“双百”) 方针实际上停止执行。即使有社会科学研究,也主要是围绕“以阶级斗争
为纲”,对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阐释。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专家学者仍在坚持学术研究。
1977年,邓小平提出,“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1978年春在全国开展了“实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12月召开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山东
的社会科学研究同全国一样,冲破“左”的束缚,排除右的干扰,得以迅速恢复和发
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第一,研究机构得到发展。
1978年初,山东省社会科学研究所成立,1980年12月,该所扩建为山东社会科学
院,几年内,院属研究所扩建至13个。济南、青岛等市(地)也先后建立了社会科学院
(所) 。省市党政部门和高等学校根据工作与发展的需要成立了专业研究机构。至199
5年底, 山东社会科学专门研究机构已达239个,比1978年增长8倍。其中属应用性研
究的机构137个,占研究机构总数的57%。
第二,研究队伍发展壮大,队伍结构逐步优化。
全省在几年内就形成了由社会科学院(所)、高等院校(干校)、党校、党政部门所
属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五大系统组成的社会科学研究队伍。到1995年底,全省社会科
学研究人员有11600人, 其中专业研究人员2100人。同1978年相比,研究人员总数增
长了4倍, 专职研究人员增长了10倍。随着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研究能力的干
部、群众越来越多,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的干部和民间业余研究人员都加入了研
究队伍,成为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社会科学研究队伍不仅数量猛增, 而且素质也在提高,结构不断优化。197
8年前,研究人员多集中在文、史、哲传统学科上,高学历的人不多,而且年龄偏大,
据1978年统计, 高职人员中50岁以下的只占25%左右。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
发展,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的结构也在逐步优化,日趋合理。到1995年底,全省社会科
学研究队伍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达到2987人(研究系列与教师系列合计)。在
学科专业结构上, 哲学专业占5%,党史党建专业占2.2%,语言文学专业占24.3%,历
史专业占6.6%, 经济专业占13.8%,政治学专业占2.2%,法律专业占2.7%,教育专业
占4.8%, 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占4.4%,其他专业占31.9%。基础理论
研究与应用研究人数对比系数为54∶46,从事应用研究的人员比重明显上升,其中35
岁以下人员占到67%。 在学历结构上,研究人员中的博士、硕士、大学本科、大专、
中专以下学历分别占研究人员总数的0.9%、10.9%、62%、16.2%、10%。在年龄结构上,
研究人员中35岁以下的占3%,35岁~50岁的占40%,50岁以上的占57%。
第三,学术团体空前发展,学术交流空前活跃。
“文化大革命” 前夕,山东省的历史学、经济学、哲学和教育科学4个学会有会
员1100人。
1978年12月,中共山东省委决定恢复原有学会活动并重建和新建社会科学各学科
的学会。1981年正式恢复建立了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下简称省社科联)。之后,
群众性学术团体发展起来。到1995年,全省17个市(地)已有15个建立了社会科学界联
合会;省级学会团体会员135个;全省各级社会科学学会、协会、研究会会员达到8万
多人。
科研机构、学校、学术团体、党政机关,甚至企事业单位,举办各种学术讨论会
--地区的、全省的、跨省区的、全国的、海峡两岸的和国际性的,学术空气空前活跃,
学术交流频繁。十几年来,山东社科界举办和参加的学术讨论会,省内的数以千计,
全国性的数以百计,国际性的也有近百次。各个学科,大多建立了跨省区的全国性的
联系网络,许多重要学科建立了国际性联系网络,有的建立了跨国的合作研究关系。
与国外建立友好关系的学校、学术团体、科研机构,也为数不少。除此之外,互派留
学生、学者互访、互聘专家学者讲学,更是来往频繁。仅据山东社会科学院统计,该
院自1980年至1995年先后接待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匈牙利、澳大利亚、苏联、
俄罗斯、荷兰、加拿大、罗马尼亚、捷克、日本、韩国、瑞士、新加坡等国及台、港、
澳地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口基金会、世界银行组织等来访专家学者249批528人
次,派出访问、讲学、参加会议交流的学者有90多人次。
第四,研究领域扩大,造就了一批学术带头人。
传统的文史学科,借助人才优势和雄厚的知识积累,在原有的基础上,向纵深发
展,扩大了领域。历史研究过去的强项在上古史、魏晋南北朝史、中西交通史、农民
战争史等方面。至90年代,上至先秦、史前,下至近现代,如山东史前考古学、山东
古国史、齐鲁文化、儒学、墨学、兵学、易学、稷下学、中日甲午战争史、义和团运
动史、中华民国史、山东解放区史、世界古代史、美国史、南美洲近现代史等皆大大
发展。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等研究迅速崛起。在儒学、齐文
化、孙子、墨子、中日甲午战争史、义和团运动史、山东地方史、《文心雕龙》研究、
蒲松龄研究以及科学社会主义、消费经济、生态经济、农业经济、区域经济、海洋经
济、数量经济、人口学、法学、行政学、领导学、软科学、可持续发展等研究领域,
逐步形成并显露出研究优势。特别是儒学和海洋经济,其整体研究实力和水平处于全
国领先地位。 上述各学科、各领域都有1名至多名学术带头人,他们在全国同行中有
一定的学术地位,有的有较高知名度。
第五,成果丰硕,质量提高。
首先,承担的研究课题逐年增加。山东立项课题 (包括国家重点、省重点和各类
基金资助的规划课题),“六五”规划期间(1981年-1985年)省级以上31项,“七五”
期间(1986年-1990年)147项,“八五”期间(1991年-1995年)272项。其次,研究成果
日益丰硕。一是数量越来越多。以图书出版为例。“文化大革命”前17年山东共出书
约4000种,其中文科类有2500多种,平均每年百余种。“文化大革命”10年只出版了
676种。至90年代,年出书约4000种(新版再版各占半数) 。再以专门研究机构科研成
果为例。如山东社会科学院,1978年科研成果只有3项,1980年73项,1985年474项,
到1988年增加到1081项。二是质量高。获奖的成果越来越多。1984年至1995年,山东
省组织了10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 共评出获奖成果1959项,其中荣誉奖1项、特
别贡献奖5项、一等奖77项、二等奖527项、三等奖1359项。自1994年开始,中共山东
省委宣传部组织实施了“精品工程”评奖活动,在已进行的1994年、1995年两次评奖
中,已有30项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其中理论文章20项、图书10项)。
山东社会科学事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推动下发展起来,又
反过来极大地作用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发挥着积极作用,主要
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参加1978年开展起来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
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研究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
清理右的和“左”的特别是“左”的思想干扰,为恢复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
线,顺利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推进改革开放,正确处理改
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二,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对邓小平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在推动山东的两个文明建设,使马克思
主义始终占领思想政治阵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为各级党政领导部门的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山东社科界紧贴时
代脉搏开展理论研究,成绩巨大。对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在由人民公社一元
化经营管理体制向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转变中,研究人员深入农村进行调查
研究,肯定新经济体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表了许多有推广价值和
指导意义的调查报告和论著,推动了山东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对
工业体制改革,研究人员深入工厂调查研究,与工厂联合召开学术讨论会议等,探讨
国有大中型企业、集体所有企业、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路子,不仅
为各类工业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改革方案、措施和
对策,对各类工业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此相关,山东经济学界还围绕财
政、税务、价格、金融、商业、市场、劳动工资等改革问题,对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
学、管理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国民经济学、会计学、外向经济学、世界经济学、
国际贸易学、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商业经济学、海洋经济学、人口经济学、计
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保险学等进行探讨,这些对山东各类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理
论指导作用。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山东省社科界根据省情、国情和国际形势,
吸取国内外、省内外的经验,进行了多学科分析和综合研究,比如建设“海上山东”,
就是由山东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所创意提出来的,很快被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
采纳,进入决策,促进了山东的海洋开发。
第四,山东社会科学工作者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继承和发扬了民族优秀
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分,以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
主义,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职责,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论著,
促进了道德文明建设、民主与法制建设、党政建设和文化建设。
山东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其主要原因和经验有以下几点:
首先,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是繁荣发展社会科学的根本保证。中共
山东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社会科学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
用。 1977年邓小平提出“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 之后不久,中共山东省委即提出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重”,采取各种措施,在大力发展自然科学的同时,大力发
展社会科学。在宏观指导上:一是确立正确的研究方向,引导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不
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认真坚持科研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的方向。二是建立一整套科研管理机制。从组织领导,到加强科研机构建设、学术团
体建设、学科建设、重点学科建设及整个科研队伍建设;从制订科研规划,加大投入,
到认真贯彻“双百”方针,营造团结、和谐、宽松的学术环境;从制定出台有关政策,
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成果评奖,到鼓励多出拔尖人才,多出精品力作等方面,都形成
了一整套规范的管理制度。三是不断给科研单位出题目,出思路,交任务,促使科研
人员多出有价值的成果。四是及时吸纳有关科研新成果进入决策,重视社会科学研究
“思想库”、“智囊团”、“参谋部”的作用。
其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繁
荣发展社会科学的根本。要保证科研的正确方向,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根本指针,做到以正确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
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哲学社会科学的一切学
科和领域,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决不能实行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改革
开放以来,社会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思潮,中共山东省委一直引导广大社会科学工作
者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认识问题,指
导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注意分清马克思主义同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
辩证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界限,社会主义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
的界限,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同崇洋媚外的界限。
再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繁荣发展社会科学的根本途径。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
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倡导的优良学风。理论来源于丰富生动的
社会实践,只有面向实践,理论才能保持生机和活力。理论的本质在于解决实际问题,
只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才有用,这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生命力之所在。作为地方社会
科学研究,应以本省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应为本省的改
革、发展、稳定和两个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服务。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一
直引导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了解省情、地情和群众的思想情绪,
把研究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探索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规律,作为新时期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改
革开放以来,全省的社会科学研究之所以能取得丰硕的成果,是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的原则,坚持新时期科研的主攻方向分不开的。实践证明,人民群众的丰富生动的社
会实践是社会科学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是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基本立足点。
第四,科研队伍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科学的关键。出优秀成果和精品力作,关键
在人才,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社会科学研究队伍。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山东省委一直把
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
抓。 1980年3月11日,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
通知》,要求除继续清除“左”倾错误的影响外,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落实知识分
子政策,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随着知识分子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全省逐
步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进一步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
造性。山东省是恢复评定专业技术职务比较早的省份之一,至1995年,社科研究队伍
已形成了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结构较为合理的梯队。从1983年开始组织全
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并逐步增加了获奖成果的奖金幅度。从1988年起开始评定
“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从1991年起开始评定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
从1994年开始组织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其中设有社会科学图书、理论
文章和“十佳理论工作者”等奖项。在注意充分发挥老专家、老学者作用的同时,还
制定了有关政策,鼓励在职青年科研人员报考硕士、博士研究生,到高校继续深造和
出国留学;鼓励青年研究人员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激励他们脱颖而出,尽快成为
学科带头人。
第五,坚持“双百”方针,鼓励理论创新,是繁荣发展社会科学的动力和条件。
理论创新是社会科学发展的灵魂和动力。理论创新必须引导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科学研究是一种以已知探索未知的创造性劳
动,在探索中出现不同的观点、学派,属于正常,只有通过自由讨论,才能集思广益,
才能促进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双百”方针是繁荣发展科学的基本方针、基本政策,
也是一个基本方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一再证明,什么时候正确坚持了“双百”
方针,社会科学就繁荣发展;什么时候违背了“双百”方针,社会科学就萎缩凋敝。
这是一条规律。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中共山东省委、省政
府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双百”方针,积极创造团结、和谐、宽松的学术环境,鼓励
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遵照“学术无禁区,宣传有纪律”
的原则,自由讨论,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对正常的健康的学术讨论,实行不抓辫子、
不戴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义”,中共山东省委主要领导为此曾倡议创办了内部
发行的《三不月刊》杂志,有力地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新时
期以来,山东社会科学界思想空前活跃,社会科学研究出现了发展繁荣的大好局面。
第六,加大投入,是繁荣发展社会科学的重要支撑。社会科学研究是一项公益性
事业,离不开政府的财力支持。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对重点研究项目的资助力度不
断加大;随着科研项目的逐年增多,也相应增加了经费。此外,还帮助有关科研机构
设立了科研基金。山东正在努力构建良好的社会科学研究投入的保障机制。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
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也是综合国力
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社会科学领域的广大知识分子,在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领
导下,为山东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社会科学研
究将会更加繁荣、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