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工程科学技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95&run=13

  古代山东工程科学技术有过辉煌的成就,但多系手工作业和作坊式生产。北辛
文化时期,山东已出现磨光石器,如铲、刀、磨盘、磨棒、斧、凿等,已会制作陶
器,并掌握了慢轮修整工艺。大汶口文化时期,已有半地穴式房屋建筑,并能纺织
麻布、制作各种颜色陶器和轮制白陶与蛋壳陶,手工业开始和农业分离。已能以海
水煮盐。龙山文化时期,出现铜制工具,制作的黑陶,薄似蛋壳,举世闻名;还出
现了土台式和土坯式错缝砌墙式建筑房屋技术。
  夏商时期,原始的抽丝织绸技艺出现,纺织使用了陶制纺轮和骨针,并生产出
丝麻织物;青铜冶炼著称于世,工具、兵器种类繁多,酒器、礼器工艺精湛。此外,
还掌握了舟车、皮革、营造、造酒等技术。
  西周时期,生产工具继续改进,用金属制成了锋利的钱、 和 等;纺织业更
为发达,临淄成为纺织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是山东手工业生产技术发展较盛时期。青铜冶炼技术达到了更
高水平,已有经验型认矿、找矿和采矿记载,并掌握了铁矿三采和“炉橐”鼓风冶
铁技术;纺织技术进一步发展,齐纨、鲁缟等闻名全国;建筑已有多种设计,并有
了初步的都城规划规范,自鲁班发明和改进木工工具后,木结构建筑迅速兴起;在
水利方面已采用引水灌溉的技术。齐国人著《考工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记录手
工业技术的官书,记述了30项手工业生产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等技术。
  秦汉时期,建筑技术已趋成熟,不仅有了秦砖汉瓦,而且所建宫殿运用雕刻彩
绘技艺,富丽壮观。汉代发明了炒钢、百炼钢、铸铁脱碳钢等技术,卧式织机替代
了立式织机,临淄服官专门制作冰纨、方空彀、吹纶絮等精细丝织品,薄如蝉翼;
东汉的“左伯纸”,精细有光。
  隋唐时期,纺织业遍布各个州县,镜花绫、双距绫、仙纹绫、平绸和 等,都
是进贡的珍品;青瓷具有较高工艺制造水平,已有了黑釉瓷和白瓷,并使用匣钵;
冶炼业进一步发展,并有了黄金采冶技术;山东半岛已成为中原地区通往朝鲜、日
本等海上航线的重要门户。
  宋代,重大建筑更加规范,并发展了实用优美的雀辇部件,形成中国独特的建
筑体系;桥梁技术有较大进步,所建东平清水石桥,石作华巧,史载“与赵州桥相
埒”,青州虹桥,结构独特,时称“飞桥”,国内首创。
  元代,山东开始有棉织品;博山成为国内琉璃的生产中心。
  明代,万历年间开采峄县的煤;宋应星著《天工开物》中,有山东引海水入池
晒盐记载。
  清代(1840年前),山东手工业技术进一步提高,周村成为新兴的丝织中心,以
生产棉绸著名,并出现了手工工场。
  1840年后,西方科学技术传入山东,近代工程科学技术开始发展。1876年山东
巡抚丁宝桢在济南泺口创立山东机器局,从英国购进机器设备,生产枪炮、子弹和
火药,并自制设备,仿造出当时很先进的英国马氏呢枪,发展到1901年还能制造机
器、锅炉、电灯、电池等,是山东军工、机械、化工等近代工程科技先驱。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山东先后发展了近代缫丝织绸技术,近代采矿与地
质勘探技术,电力技术,有线、无线电报和市内电话技术,近代陶瓷、玻璃、造纸、
肥皂、火柴技术,近代酿酒(啤酒、葡萄酒)、蛋糕、面粉、榨油、卷烟、屠宰技术,
还发展了公路与汽车、铁路与机车车辆、近代海港与机动船舶等技术,其中包括国
内最早建立的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烟台宝时造钟厂和青岛英德啤酒厂等。同期,
还仿造出榨油机、自行车,研制出新式纺织机、连纺机车、机器磨等产品,修建了
胶济铁路和津浦铁路山东段,青岛造船所造出亚洲最大的16000吨浮船坞等。
  1905年,在博山开办陶瓷工艺传习所,研究改进博山陶瓷,这是山东在工业方
面创办最早的职业研究机构。同年,济南成立工艺传习所,是山东最早的工业学校
雏形。1908年成立的山东理化仪器制造所,是中国仿造理化仪器的鼻祖。1909年中
德合办青岛特别高等学堂,其中工艺科分建筑、机械电气制造、采矿与冶金三门,
是山东最早的正规的传授近代工程科学技术的学校。
  民国时期,近代工程科学技术继续发展,又出现了近代纺织、制革、染料、罐
头、制糖、精盐、洋烛、橡胶等工业,开办了长途电话和无线广播电台,创办了山
东省立工业试验所,主要从事化工、染织、机械、土木和窑业等方面的试验、研究
工作和科研成果的鉴定、推广工作。此外,一些工厂还仿制成刨床、铣床、钻床、
镟床、蒸汽机、内燃机、发电机等产品,试制成功新式面粉机、抽水机、印刷机、
弹花机、轧花机、纺纱机、织布机等产品。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山东解放区先后创办了东海工业研究室和胶东工业
研究室等科研机构,利用当地原料,采用土法研制出硫酸和火碱等产品,解决了军
火等工业的原料,打破了敌人的封锁,对保证军需民用起了重要作用。胶东军区电
器厂研制成空气电池,超过了日本同类产品水平。
  新中国建立后,工程科学技术进入大发展时期。50年代,在落后的工程科技基
础上,广泛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并学习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
经验,工程科技取得较快的发展。煤炭开采使用苏式截煤机和康拜因等设备,推行
长壁采煤法,提高了机械化水平。还研制和仿制了6000千瓦发电机组、龙门创床、
普通车床、铣床、160系列柴油机及柴油发电机组、矿用简易凿井绞车、手扶拖拉
机、666杀虫剂等,为工程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口号下,群众性技术革新形
成热潮,科研机构和技术革新小组纷纷建立,1958年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成立,设
有电子、半导体、自动化、机械动力、化学和合金等工科研究所。各工业部门也相
继建立科研机构,发展壮大科研队伍,实行专业科研机构与群众技术革新相结合,
使工程科学技术在落后的基础上发生了较大变化,并取得较好成绩。地矿勘探开始
采用航空磁测和地面磁测等方法。矿山开采由手工作业向半机械化过渡。小高炉炼
铁和小容量空气侧吹转炉炼钢从无到有,发展了山东第一批重点钢铁企业。电力系
统掌握了110千伏输电线路建设技术。在东营凹陷的东营构造钻出华北第一口工业
油流的探井,并发现了东辛油田。机械制造由仿制过渡到仿制与自行设计相结合阶
段,不仅仿制出了汽车、拖拉机等,还研制成功精密车床、程控车床、2000马力柴
油机和第一代液压传动内燃机车等产品,填补了国家空白。化学农药研制出有机杀
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除草剂。电子技术试制成功并小批量生产晶体二极管、三
极管、硅单晶材料和电子管收音机等,并开始研制第一代电子计算机。轻纺科技等
亦有许多重要成果。但是这个时期取得的多数科技成果,技术上尚不够配套,发挥
作用也不够,出现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等左倾错误,使工程科
学技术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
  1962年后经过整顿调整,到1966年,全省工程科技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时期。
煤炭开采试用国产采煤机组和金属支架,进一步提高了矿井支护和采掘机械化水平。
石油会战攻克20多项技术关键,建成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始称九二三厂)。
研制成功自动液压仿型车床、3600吨六面顶液压机和年产3000吨小型合成氨成套设
备等。1965年在蒙阴首先找到金刚石原生矿,为中国填补了矿产资源空白。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大科技人员在逆境中奋力拼搏,仍取得
一批重要成果。1966-1967年在掖县三山岛和焦家首次发现特大型“破碎带蚀变型”
金矿,突破了传统找矿理论的束缚,不仅使山东的金矿储量巨增,而且扩大了全国
的找矿前景,有力地推动了全国金矿地质勘查的大发展,其成果获1985年国家科技
进步特等奖;研制并投产了年产5000吨小化肥成套设备和多种新式配套农机具,柴
油机、拖拉机形成系列,使农业机械化水平居全国前列;电力建设由中压机组向高
温高压机组转变,完成220千伏输电线路架设,建成全省统一电网;掌握了年产8万
吨和30万吨大化肥厂的生产技术;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科技取得重大进步,加速了
油田建设和石油化工的发展;小规模集成电路、黑白电视机、台式电子计算机和雷
达等电子产品相继试制成功并小批量生产。
  1976-1985年,是全省工程科技突飞猛进的10年。围绕能源、交通、支农、通
讯和原材料工业,以及发展具有全省资源优势的轻纺工业等重大问题,有计划地组
织科技攻关。与此同时,结合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速工业企业技术改造,
取得一系列重要科技成果,缩短了与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差距。煤炭工业不仅能自行
设计建造年产300万吨的特大型现代化矿井,而且研制成功创全国纪录的触变泥浆
淹水沉井法以及千米以下煤炭资源的开采技术。石油勘探开发科技达到国内外先进
水平,在复式油气区理论的指导下,突破了过去的找油禁区,其成果获1985年国家
科技进步特等奖。电力工业突飞猛进,继续向高参数、大容量发展,已能设计施工
30万千瓦机组和500千伏送变电工程,国产第一台1000吨/时亚临界压力的自然循环
汽包炉配套的30万机组建成投产,机械工业研制的高精度镜面磨床、高速精密车床
等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农机方面研制成10多种新型拖拉机,泰山--650型轮式
拖拉机,综合指标达到80年代初国际同类产品水平。电子工业通过加强科研和引进
先进技术,研制开发出550多种新产品,其中计算机--激光汉字编排系统达到国际
先进水平。钟表、摩托车等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实现了产品更新换代,
轻便摩托车和木钟年产量居全国首位。洗衣机、电风扇、电冰箱等家电产品,通过
仿制、研制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发出一批在省内外市场受到好评的优质
产品。纺织技术由单机自动化到新技术综合应用,由有梭织机到无梭织机,由粗纺
呢绒到精纺呢绒,同时加速发展了以涤棉为主的化纤纺织品,并采用高温高压染色、
热溶染色等印染后整理新技术,使整个纺织工业技术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济南黄
河公路大桥采用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斜拉桥结构,设计先进,造型壮观,具有防
洪、防震能力,工程施工工艺先进,主桥跨径为当时亚洲第一,获1985年国家科技
进步一等奖。科技进步已越来越成为全省工程建设和工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至1985年底,全省工程科研机构(包括驻鲁单位)共有50个,科技人员2559人,
全省共获部省级以上奖励的工程科技成果2641项,其中国家级398项,部省级2243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