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养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92&run=13

(一)海带养殖
海带筏式全人工养殖法 1950-1953年,省海水养殖研究所李宏基、 张金城等
进行了海带筏式全人工养殖试验获得成功。1952年,第一次筏式人工养殖生产性试
验证明,用分散方法把海带苗夹在棕绳上进行养殖,生长的非常好,尤其是靠近水
面部分,色泽浓褐光亮,一般每棵长3米;不经分散在竹帘上生长的海带, 一般每
棵长1米。1954年,山东省水产养殖场人工筏式养殖的海带, 全部用分散苗绳的方
法进行。分散夹苗的方法有两种,即簇夹和单棵密夹。簇夹每10-15 厘米夹一簇,
每簇3-5棵,单棵密夹每3厘米夹一棵,每根苗绳产量由原来的6公斤提高到10 公斤
以上。该法是山东首创的一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藻养殖技术。1954年在沿海几
省推广应用以后,海带养殖面积不断扩大,1977年达24万吨(干品),满足了全国对
海带的食用和海藻制碘、制胶工业的需求,有力地促进了沿海渔业经济的发展。获
1981年国家发明二等奖。
海带低温育苗 1955年5月, 省水产养殖场采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呈奎
等用电冰箱进行海带幼苗低温度夏的试验,用一个16立方米的电冰箱,成功培育出
可供分散使用的海带幼苗近百万株。由于这批幼苗是在夏季采孢子培育成功的,故
称“夏苗”。这是中国海带专业化育苗的雏形,也是国内海带生产中使用的第一批
夏苗。1956年,在冰箱低温培育夏苗成功的基础上,又设计了冷库低温育苗室,于
1957年投产,当年培育出可以分散使用的夏苗800万株, 这是海带育苗走向工厂化
育苗的开端。海带低温育苗的成功,延长海带在海水中低温期生长时间的1/3, 可
使在自然海区培育的秋苗不受杂藻生长快的威胁,从而提高海带产量。
海带自然光育苗 1958年,省海水养殖研究所进行海带自然光育苗法的试验,
结果幼苗生长良好。该法采用平面育苗形式,光照均匀,水流畅通,温度稳定,育
苗效果好,出苗率高;同时设备简单,操作便利,节省人力,生产安全,较立体形
式的冷库灯光育苗室,投资和成本均降低75%,节省人力70%,节省电力65%; 生产
的幼苗养殖后,单产提高30-50%。从1959年起已推广应用到沿海5个省,共建17 处
大型海带育苗场。经生产实践检验,效果普遍良好。海带自然光水池育苗是全国唯
一的工厂化育苗,对全省、全国海带养殖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1964年
批准为国家发明奖。
海带单倍体育种 1976-1984年,山东海洋学院育成了单海1号和单杂10号新品
种。单海1号成熟早,孢子囊面积大,出苗好,产量高(折合亩产1957.13公斤, 比
对照种亩产1721.27公斤增产13.7%),叶片宽厚,中带部较宽,厚成较好, 藻体韧
性大,后期脱落率轻,抗烂能力强。单杂10号藻体大而长,一般达4-5米,最长6米,
叶面宽厚、均匀,平均每棵根系鲜重200克,这是海带中所罕见的。 主要经济性状
明显优于一般海带品种,增产幅度也较大。单杂10号含碘量高达7.73-8.20%;一般
海带只含碘4-5%。
1978年,全省海带养殖产量13.5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占全省海水养殖总产
量的71.3%,海带养殖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二)石花菜养殖
1933年,朝鲜人文德进从朝鲜济州岛将长在石块上的石花菜种苗移入青岛沿海
进行海底繁殖。50年代,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黄海水
产研究所等,先后进行了石花菜移植、劈枝筏养、半人工采孢子等试验研究。
1981年,省海水养殖研究所李宏基等研究成功的石花菜筏式养殖,是石花菜全
人工养殖中的一个阶段性突破,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利用石花菜生长适宜低温的特
点,完成石花菜一年两茬的生产。这种方法容易被群众接受,并且适合全省的经济
状况和技术水平,为海藻养殖业开辟了新途径。获1982年省科技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