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养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90&run=13

(一)淡水养鱼
草鱼人工繁殖 1959-1964年,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山东大学、 山东师范
学院合作,进行亲鱼培育和性腺发育普查工作,解决了草鱼人工繁殖中亲鱼培育、
催情剂使用方法和剂量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产卵、孵化和培育管理等问题。催产率
达58%,孵化率达65%,该成果改变了长期以来草鱼苗依靠外地供给的局面,实现了
种苗自繁自育,为发展山东淡水渔业做出了贡献。
湖泊网箔养鱼 1966-1969年,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微山县水产局、 微山县南
阳公社进行了湖泊网箔养鱼试验。 网箔与竹箔对比结果是:网箔比竹箔降低成本
43%,网箔使用年限超过竹箔6年;网箔比竹箔平均提高产量达59%, 尤其在大风浪
天气,网箔高产更明显;网箔可以调节高度,适应水位变化,大风吹不倒,汛期淹
不了,既可在深水、明水作业,又可在浅水、草地下网,每年作业时间250-300天。
而竹箔只能在浅水草地作业,汛期常被淹没,每年作业时间只有200-250天。
网箱培育鱼种 1975年,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莱芜县雪野水库等试验网箱培育
鱼种成功。其优点是:在不占用农田的情况下,培育大规格鱼种;依靠天然饵料,
节约大量的饲料与肥料;网箱培育鱼种与池塘比较,可提高产量5-8倍; 成本低,
管理方便。
高密度温流水养鱼 1977-1978年,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与济南黄台发电厂合作,
利用电厂余热水进行工厂化高密度温流水养鱼试验,放养杂交鲤、镜鲤、红鲤等,
年亩产折合2.7万公斤。其优点是:放养密度大,鱼类生长快,养殖周期短, 产量
高(约为常规产量的60-70倍),管理方便,随时提供鲜鱼等。
池塘培养大规格鱼种 1981年,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试验取得每亩水面当年鱼苗
一茬分别生产鱼种416.5公斤和406.9公斤,平均规格为4.09和4.75寸。为大规格鱼
种生产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
尼罗罗非鱼养殖 1981年,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进行了尼罗罗非鱼养殖技术及生
物学特性的研究。首次采用静水池塘单品种养殖法用温流水高密度养殖取得高产量
(亩产936.5公斤)。所养罗非鱼具有生长快、食性广、个体大、 抗病力强以及养殖
周期短等优点,是优良的养殖鱼种,可在山东推广。
(二)海水养鱼
梭鱼养殖 1911年,海阳县农民于风南修建200多个鱼池进行海水养殖, 后因
战乱而夭折。1954年,日照县开始人工养殖梭鱼,但收效甚微。1979年,省海水养
殖研究所、乳山县水产局进行梭鱼人工孵化技术的研究,直接采捕成熟前期的亲鱼,
经短期暂养后,进行催产获卵,利用湿法授精孵化出小鱼苗。该技术操作简便有效,
易被群众采用,为山东梭鱼人工育苗填补了空白。
罗非鱼养殖 1981年,省海水养殖研究所,从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先后引进以尼
罗罗非鱼为主、并混有部分莫桑比克罗非鱼的混合鱼种,在室内进行预备性海水过
渡,进行越冬试验,均获成功。1982年,该所进一步扩大海水试养面积,将经过海
水过渡的淡水尼罗罗非鱼鱼种,利用室内对虾育池、海上网箱和室外池塘三种不同
形式,进行海水养殖试验,均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