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的栽培技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8&run=13

  1846年(清道光二十五年)的《胶州志》,有“土不甚易故稀种”种植玉米的记
载。1911年(清宣统三年),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农事试验场作了玉米厩肥、人粪、豆
饼、过磷酸石灰等肥料试验。1929年,山东农事试验场作了玉米胆矾浸种试验。
1956年,益都农业试验站作了玉米甘薯间作试验,在甘薯密度相同的情况下,每亩
间作500株玉米,增产6.3%。1958-1959年,省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作的玉米
密度试验,适宜密度为高棵每亩2000株,中棵每亩2500-3000株,矮棵每亩3000-
3500株。
  1974-1977年,黄县下丁家大队研究了夏玉米千斤(市斤)高产栽培技术。技术
措施为:选用高产晚熟杂交种,每亩留苗3500株,确保实收3100-3200株;麦收前
10-15天套种,争取300-400度积温;苗期控制肥水,多锄地;第9片全展叶时,追
施第一次肥料,施肥量占追肥总量的70%;第14片全展叶时,追施第二次肥料,施
肥量占追肥总量的30%。
  1980-1982年,烟台地区农科所于伊主持夏玉米高产攻关试验。在连续干旱情
况下,1982年全区19.3万亩玉米试验田,亩产由原来的35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技
术措施是:创造或具备有机质含量1-2%、全氮含量0.08-0.15%、速效磷含量30PPM
以上、速效钾含量50PPM以上、土壤容重1.3-1.5之间、PH值6.5-7之间的土壤条件;
种植生育期110-120天的单交种(掖单2号、烟单14号),5月20日-6月5日播种;生育
期积温2500-2800℃和800-1000光时的光热指标;满足生育期310-460立方用水;亩
施20公斤氮、13.5公斤磷、20公斤钾,并采用三轻二重施肥法,即种肥、拔节弱苗
肥和抽穗开花攻粒肥轻,定苗肥和孕穗肥重;每亩留苗4000-5500株;叶面积指数
定苗至拔节0.1-0.5,拔节至抽穗0.4-4,抽穗至灌浆4-5.5,灌浆至成熟4-2。获
1982年农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掖县西由公社后邓大队农科队研究的“春玉米亩产
1800斤(市斤)栽培技术”,获1979-1980年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0-1983年,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刘毅志等,对高产夏玉米的需肥规律
和施肥效益作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壤、不同肥力和产量水平下,夏玉米干
物质积累、氮磷钾累进动态的共性,只有量的区别,没有质的差异。提出了施肥与
夏玉米的配套栽培技术。根据亩产650公斤左右的氮磷钾需肥规律,提出的夏玉米
施肥时期和方法,在掖县、黄县取得显著经济效益,1983年两县总增益588.6万元。
获1984年农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
  1980-1985年,由山东海洋学院承担、莱阳农学院参加的“夏玉米高产、稳产
与营养生理指标及环境因素关系”的研究,把应用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系统地应用到
夏玉米栽培技术中,取得了显著效果。根据玉米生长生理机制和试验数据统计分析,
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夏玉米在整个生育期内植株体内干物质积累呈‘双S’动态模
型”。研究建立的玉米产量非线性结构模型(Q=Ayα1yβ2yγ3)拟合
度高,各弹性系数意义清楚。建立的数据库、程序包具有结构合理、功能齐全,使
用方便等优点。此研究成果,对指导玉米栽培管理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并为农业
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好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