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病虫害与防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64&run=13

棉花枯、黄萎病 1925年,朱凤美在高密县康庄首先发现棉花黄萎病。50年代,
省农科所在高密、平度多处发现。1972年,山东省科委把棉花枯、黄萎病列为全省
重点攻关项目。省科委、省农业厅和省农科院组成山东棉花枯、黄萎病综合防治研
究组,12年取得20多项研究成果。明确了调运带病种子,是枯、黄萎病远距离传播
的主要途径,病肥病残体是近距离扩散的主要途径;高抗1号、协作1号、渤棉2号、
鲁抗1号及80-9系是对枯萎病抗性强的棉花品种;用二二三乳剂、农用氨水、 氧化
苦、棉隆等土壤消毒剂,“402”温汤浸种、 多菌灵胶悬剂液常温浸种等种子消毒
措施,控制了毁灭性危害。山东农业大学、省植保总站完成的“二二三乳剂铲除棉
花枯黄萎病零星病点试验示范、推广研究”成果,获1983年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棉蚜 1934年山东省棉虫研究所,1935年山东省建设厅棉作改良场,都对棉蚜
的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进行过研究。50-60年代,山东农学院、省棉花研究所、 聊
城地区农科所等对棉蚜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找出了“苗蚜”最适宜
发育繁殖的温湿度分别为18-25℃和50%,“伏蚜”分别为24-27℃和70-80%; 明确
了棉蚜在山东的危害期为两个月左右,卷叶危害期为20-40天; 相继提出了用烟叶
石灰水、棉油泥、棉油皂等植物农药,“666”、“1059”、“1605”、马拉硫磷、
乐果、久效磷、甲胺磷、辛硫磷、杀螟松、灭蚜净、呋喃丹、涕灭威、溴氰菊酯、
杀灭菊酯、中西除虫菊酯、氯氰菊酯等化学农药进行防治。1975年以来,总结出早
治田外,压缩虫源,药剂拌种,涂茎,保护利用天敌,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协调运
用的综合防治措施。
棉铃虫 1934年,山东省棉虫研究所观察,该虫除棉花外,主要寄主还有蕃茄、
玉米、烟草、辣椒等作物。新中国建立后,省棉花研究所、山东农学院和产棉地区
农科所研究,明确此虫年发生四代,棉铃虫孵化盛期是化学防治的有利时机。先后
提出了以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等化学农药防治为主的技术措
施。
棉花害虫综合防治技术 1975-1983年, 省植保总站和省棉花办公室主持进行
了棉花害虫综合防治技术开发研究。提出:通过棉麦间作套种,棉田间种油菜诱集
带,使棉田天敌增加3-5倍,提高对害虫的自然控制力;隐蔽施药,间接施药, 如
用“3911”、呋喃丹深层施药,氧化乐果、久效磷加缓释剂涂茎;采用冬耕冬灌、
划锄灭虫,间定苗时将废苗带出田外,整枝灭虫,人工采卵等农业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