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虫草害与防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63&run=13

豆天蛾(幼虫俗名“豆虫”) 新中国建立初期,全省每年发生2000万亩左右,
一般减产20-30%,重者减产60%以上。1953年后,省农科所、 省农业厅植保站试验
推广了“666”及滴滴涕粉,对4龄前幼虫杀虫率100%。60年代后,此虫在大豆害虫
中已降为次要地位。
大豆食心虫 1958年,省农科所试验证明,在幼虫孵化盛期喷洒“1605”5000
倍液,虫食率减少80.5%。80年代,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用杀螟松、 辛硫磷等
药剂,杀虫率达90%以上。
大豆菟丝子 50年代,省农科所开始研究,1963年,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从大豆菟丝子自然死亡株中,发现并分离出一种真菌,定名为“鲁保1号”。 1966
年在全省5个地区大面积示范,在菟丝子幼芽出土盛期15天喷洒每毫升含活孢子3-5
千万的菌液1-2次,防治效果70-90%,证明“鲁保1号”菌是防治大豆菟丝子的安全
有效的生物农药。1975年试验制成“鲁保1号”菌粉,直接接种于培养基上, 无需
再培养一、二级菌种,便于农村生产。1972-1973年该所通过γ射线照射, 又育出
“1404”、“1409”两个新菌株,在相同浓度下较原菌种提高防治效果10-20%。“
鲁保1号”菌剂自推广后,有20个省(市、自治区)引去应用,防治效果均在85%以上。
豆秆黑潜蝇 1973-1975年,利津、无棣、垦利、沾化4县农业局等40个单位组
成协作组进行研究,提出了豆田喷洒杀螟松、辛硫磷、乐果乳剂消灭,大豆播种前
用久效磷、灵丹粉拌种或浸种控制早期危害,冬春季处理越冬寄主消灭越冬蛹等防
治措施。
豆荚螟 1976年,惠民地区大豆虫害防治协作组研究,提出豆田冬灌,场边诱
杀,消灭越冬虫源;选用利选6号抗虫品种;用40%异丙磷、50% 杀螟松造烟防治,
毒杀当代成虫及下代幼虫。
大豆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1979-1981年, 山东师范学院生物系严芝学等
与惠民地区植保站,进行了大豆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培养应用研究,经小区试
验证明该病毒感染力与专化性较强,可制成安全的生物杀虫剂。该成果获1982年省
科技成果二等奖。
大豆蛴螬 1980-1984年, 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了大豆蛴螬的发生规
律与防治方法。明确山东豆田蛴螬优势种为暗黑、大黑金龟,其次为毛黄、铜绿、
黄褐金龟。根据大豆产区地貌、土壤、气候条件划分出常发区、波动区和轻发生区,
提出夏大豆开花期是防治低龄幼虫的关键时期,肯定甲基异硫磷是取代“666 ”的
理想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