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虫害与防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61&run=13

小麦腥黑穗病 1946-1949年,山东省农业实验所对该病作了调查研究, 证明
小麦腥黑穗病主要是粪肥传染。病菌孢子经过家畜消化道后仍具传病能力,而且经
过粪液浸润后的病菌孢子发芽率更高、发芽更快。还发现早播小麦发病轻,晚播发
病重。根据病区当时小麦粪种混播习惯,提出了粪种隔离、净粪净种,适期播种,
清水洗种等防治措施。1951-1953年, 省农科所研究发现小麦腥黑穗病有网腥黑穗
病和光腥黑穗病两种。网腥黑穗病是粪肥传染,光腥黑穗病是种子传染。
小麦线虫病 1950-1953年, 省农科所试验得知该病主要是由种子混杂虫瘿传
染,用胶泥水选种和红砒拌种均有效。抗病品种有泰农153和泗水38麦。1953 年全
省已基本消灭线虫病危害。
小麦锈病(有条锈、叶锈、秆锈三种) 1959年,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开始
对条锈、秆锈流行规律及其防治进行研究。60年代,烟台、青岛、临沂、济宁、聊
城、菏泽等地(市)农科所先后对锈病研究认为,小麦锈病在全省均有发生,三种锈
病菌在山东均可越冬。叶锈越冬菌在翌年春病害流行中起主要作用;条锈越冬菌翌
年春可成为本块麦田早期发病的菌源,大流行主要靠外来菌源;秆锈菌越冬基数低,
大流行菌源主要来自外地。除条锈菌要求低温在山东不能越夏外,叶锈菌、秆锈菌
均可在自生麦苗上越夏,并成为侵染秋苗的菌源。条锈菌“条中1 号”为山东优势
小种,秆锈菌“秆中23号”为山东秆锈病菌主要生理小种,叶锈病菌“叶中3号”、
“山东A型”和“洛类类群”三个小种居优势。选育的平原50、济南2号、跃进8号、
鲁麦1号、鲁麦2号、鲁麦3号等为抗病品种。敌锈钠、敌锈酸、氟硅酸、 叶锈特、
粉锈宁等为防病药剂。
小麦全蚀病 1959年,烟台地区农科所、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莱阳农校
等在黄县下丁家发现此病。研究明确,病残体、病土致病力最强,“全蚀病菌小麦
变种”和“全蚀病菌禾谷类变种”是全蚀病的优势变种。丰麦1号、济宁3号、烟农
13、烟农685、烟农15号、卫东8号6个品种表现耐病。托布津、 粉锈宁对全蚀病有
抑制作用。轮作换茬、深翻改土、增施净粪和磷肥、适时浇水、选用耐病品种、育
苗移栽、加强检疫封锁病区,能收到防病效果。
小麦丛矮病(芦楂) 1965年夏,省农业厅、山东农学院、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
究所、山东大学生物系、昌潍地区农科所等组成小麦丛矮病研究组,经试验明确此
病是灰飞虱带毒传染的病毒病害。耕作粗放,地头地边发病重,提出了精耕细作、
不套种、清除田间地边杂草、喷药防除灰飞虱等防治措施。
麦蚜 1973-1983年,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认为, 麦蚜有麦二叉蚜、
麦长管蚜和禾缢管蚜三种。在小麦抽穗和灌浆初期使用乐果、敌敌畏等喷雾或喷乐
果粉、溴氰菊酯、速灭杀丁,每亩用药20克稀释后喷雾防治效果良好。
小麦黄矮病 1974-1981年, 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及泰安地区农科所研究
认为,黄矮病属于病毒病,传染媒介为麦二叉蚜。提出了药剂拌种、适期播种、合
理密植、增施肥料、治蚜防病的综合措施。
小麦土传花叶病 1975-1981年,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鉴定, 病原有小麦
土传花叶病毒、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土、病根是传染源,农事操作是病害蔓延的途
径。提出种植抗病品种济南13号,加强肥水管理,早春镇压麦田,划锄提高地温等
防治措施。
小麦霜霉病 1980-1981年,山东农学院研究认为,土壤带菌是传播途径。 提
出选用抗病品种、与非禾本科作物轮作、拔除病株减少侵染源、注意排水等防治措
施。
小麦纹枯病 1980-1982年,山东农学院调查发现,肥水足, 密度大麦田发病
重。侵染源以病土为主,其次是病残体。抗病品种有百泉71-41、高38、烟农16等。
小麦白粉病 1980-1982年, 淄博市农科所研究明确了小麦秋苗和春季均能发
病,危害盛期在4月底至5月下旬。氮肥多、田间郁蔽发病重。提出选用抗病品种,
施用粉锈宁、硫黄胶悬剂等药剂防治。1983年示范1425亩,防治效果达79% 以上,
亩增小麦61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