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的栽培技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6&run=13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农事试验场作了小麦肥料种类试验。
1936年,山东省立农业实验所作了小麦肥料用量、施肥时期试验。1946-1949年,
设在解放区的山东省农业实验所进行了锄麦和麦田浇尿试验。
  1952-1957年,省农科所及各专区和县农场针对当时种麦行距大(0.2-0.8米)、
播种量少(每亩3.5-5公斤)、胶东墩播的习惯,作了小麦密植试验。播种量以每亩5
-10公斤增加;窄行密植与宽幅密植一般都增产20%左右,窄行密植比较省工。
  1954-1957年,省农科所及部分专区和县农场对小麦播种期进行了研究。胶东
及鲁北秋分前后播种,其它地区秋分后10天播完。土壤肥力较低宜早播,土壤肥力
较高宜晚播。弱冬性品种宜早播,强冬性品种宜晚播。
  1954-1958年,省农科所在黄县、掖县、桓台、泰安等地作了小麦灌溉试验。
在浇冬水的基础上,再在拔节初、孕穗、开花、灌浆期浇4水,可保小麦丰收。浇
冬水时间以立冬至小雪为宜。
  1968-1972年,莱阳农学院进行了小麦亩产500公斤栽培理论与技术的研究。采
用了培肥土壤,选用高产抗倒伏品种,适期早播,合理密植,培育壮苗,提高成穗
率,在群体适中的情况下重施起身肥和拔节肥并浇水等技术措施。
  1975-1980年,省农科院陆懋曾等主持由50多个单位参加的“冬小麦稳产千斤
的生育特点及栽培规范”研究。明确了亩产500公斤小麦对土肥水的要求。每生产
100公斤小麦需氮3.38公斤、磷1.12公斤、钾4.98公斤,其比例为3.02∶1∶4.45。
需水300-360立方,除生育期降水外,在冬前、起身、拔节、挑旗、灌浆等时期浇
4-5次水。稳产500公斤的栽培规范:一是施足底肥,及时耕耙整平;二是根据生产
条件、品种特性,合理选用品种;三是适时播种;四是精量播种,基本苗6-12万;
五是冬前培育壮苗,返青期稳长控蘖,起身拔节期壮秆攻穗,孕穗期保花增粒,灌
浆期保叶增重。获1979-1980年度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1979年,山东大学生物系陈惠民等进行了“小麦幼叶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器官的
形成”研究。表明小麦幼叶可以诱导产生愈伤组织,最后形成再生植株,证明小麦
幼叶具有全能性,但只局限在维管束鞘部的细胞。获1979-1980年省科技成果二等
奖。
  1980-1984年,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张漱茗、刘毅志研究了“小麦籽粒形
成期营养吸收与氮磷钾增产效益”,明确了在不同产量水平下的籽粒形成期营养吸
收规律与施用氮磷钾的增产效益。1984年黄县、掖县的应用面积达97.7万亩,平均
每亩增产小麦27.06公斤,共增产小麦2643.5万公斤,获1984年农业部技术改进二
等奖。
  1982-1985年,山东省小麦技术顾问团在泰安、薛城、商河、临沂、临淄、高
密等16个开发试验点,进行小麦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综合技术开发。除4个高
产点外,12个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点,小麦产量由开发前的平均亩产167公斤,
提高到293.8公斤,每亩增产126.8公斤。4年累计开发面积97.15万亩,增产小麦
9747.6万公斤,4年中在开发点进行了品种、化肥、微量元素肥料、有机肥料、秸
秆还田、播种方式、划锄、深耕、蹲苗、耕作制度等各项试验,共175项次。试验
的特点是密切结合当地生产实际,解决当时生产中的问题;通过试验起到示范推广
作用;试验成果立即应用到生产中去,促进生产的发展。
  1983年,山东农学院余松烈等与滕县、泰安、宁阳、肥城等县研究了小麦精量
播种高产栽培技术和理论基础。即培育壮苗、壮株、依靠分蘖多成穗、穗大、粒多、
粒饱获得高产。每亩基本苗3万、6万、9万,冬前总分蘖每亩40-60万,最大分蘖
60-80万,成穗每亩40万左右,与传统的高产栽培每100公斤籽粒所需的氮、磷无差
异,由于经济系数高15.5%,每100公斤籽粒产量所需的氮磷即较低。获1983年省科
技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