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类 信息与交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542&run=13

  山东科技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历史悠久。秦琅邪方士徐福将中国的渔猎技术引入
日本,开创了中日科技交流的历史。此后,历代专家、学者注重编写科技图书,传
递、交流农业、医药、手工业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科技知识。但在古代,科技信息
的传递和交流主要以个人活动为主。
  清末,山东创办的一些学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收集国内外科技文献,编
辑出版了一些科技图书,介绍科学技术知识。爱国华侨、国际友人和殖民者,出于
爱国、友好或侵略等目的,将西方的机械制造、纺织、电力、造纸等技术传入山东。
民国时期,山东开始创办科技期刊,主要有《山东实业学会会刊》、《济南气象年
刊》、《山东省长公署专门技术委员会会刊》、《中华养蜂杂志》、《天文报告》、
《齐鲁医刊》、《科学丛刊》、《中华医学杂志》、《地震报告》、《化学杂志》、
《胶东医刊》等90余种,并编印了一些科普读物。科技信息交流已由个人转为以集
体为主的方式。
  新中国建立后,山东科技信息交流工作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58年9月,
山东省科学工作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分别设立科技情报刊物处。翌年4月,
以两处为基础,合并成立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后改称山东省
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负责全省科技情报的搜集、整理、研究和报道工作。年底,
根据省人民委员会批转省科委《关于科学技术情报工作的暂行方案(草案)》,全省
有7个市(地)、9个厅(局)成立科技情报机构,各县、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大中企
业和人民公社也成立情报机构或设专(兼)职情报员。后经调整、充实不断发展壮大,
到1966年6月,科研机构普遍设立了情报室。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有职工20多人,市(
地)科委情报室、科或组有职工80多人。与此同时,全省对外科技交流也进一步开
展起来。“文化大革命”前,全省共接待来山东访问、考察和学术交流的外国专家
900多人次。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全省大部分科技情报机构被解散,工作陷
于瘫痪状态。1969年底,开始恢复机构,但由于“左”的思想干扰,工作发展缓慢。
  1978年,山东根据全国科学大会通过的《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纲要(
草案)》,进行了科技情报体制改革,充实加强了情报工作队伍,仪器设备也有所
更新。
  1985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开拓了技术市场,
开始实行技术有偿服务,使科技信息交流工作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到年底,全
省建立情报网、站100多个,开办技术交易机构200多个,有专职情报人员1000多人,
兼职4900多人。部分单位拥有微型计算机、终端机、传真机、录像机、复印机、胶
印机等情报服务设备,初步形成了科技情报工作体系。省、市(地)、县(市、区)和
厅(局)情报机构,搜集国内外情报资料累计达300万册(件);引进实物样品15000多
件;1976年以来,完成重大调研课题146项;接待参观、考察的外国团组30万人次;
外国专家在山东举办短训班近40期,培训科技人员8000余人,建立合作中心7个,
援建项目9个;山东派出科技交流团组171批,723人次。建国以来,出版科技图书
1532种,创办各种科技期刊258种,科技报纸10种,还编写翻译大批专题资料。这
些交流活动,对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建设起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