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技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53&run=13

西周时期,山东已实行“畎亩法”的垄作。《齐民要术》中有:“耕荒华,以
铁齿 榛再遍耙之,漫掷黍秸,劳亦再遍”。这是对平作耕作法“耕、耙、耱”三
位一体的耕作体系的总结。《 胜之书》记有“区田法”。元代,山东大力推广了
“区田法”。据《王祯农书》记载:“向年壬辰(1292)年、戊戌年(1298年),饥歉
之际,但依此法(指区田)种之,皆免饿殍。”
1920年,山东省立第二棉业试验场进行了深耕对比试验,得出深耕20厘米优于
浅耕14厘米的结论。
1948年,山东省农业实验所推广冬耕后耙平的作法,以保蓄水分。1951年统计,
冬耕比不冬耕的春玉米增产10-20%,花生增产30%。到1961年, 全省冬耕地面积占
宜耕地面积的66%。
1958年,省农科所等进行深翻地试验,证明深翻33.3厘米-50厘米, 增产效果
最大。50厘米比33.3厘米,在多肥情况下(每亩土粪5000公斤以上)增产,少肥则不
增产。深翻2市尺以上没有增产作用。适宜深耕比浅耕一般增产15-50%。 棉花地深
翻,主根长度增加87.5%,株高增加60.7%,铃数增加109.4%。
1974-1983年,临沂地区水稻试验站试验,在水稻收割后不翻耕, 浅破表土层
或开沟浅盖上,使麦种翻在土下1.5厘米处,施种肥,增加播种量(每亩12.5-15 公
斤),冬前追肥、盖粪、盖土,冬后晚浇返青水,增加抽穗灌浆水, 解决了稻茬种
麦土壤水多土粘的“晚、粗、瘦”的问题,平均每亩增产小麦47.6公斤。1983年推
广34.5万亩,占夏稻面积的43.1%。
1979-1985年,山东农业大学作了以耙代耕、秸秆还田、培肥土地的综合试验,
实行耕耙交替,耙两年耕1年的土壤耕作法。
1979-1985年,莱阳农学院进行了少耕法在小麦栽培中的应用研究, 采用以松
土代替传统翻耕的土壤耕作,在粘重土壤及旱地具有明显优势。松土同时将基肥混
施于0-15厘米耕层土壤中,减少机具进地过多对土壤理化性状带来的不利影响,减
少油耗20-40%,轻粘质土壤小麦增产12%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