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制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52&run=13

山东于战国时代废弃轮荒制,实行土地连种制,创造轮作复种。《 胜之书》
中有“区种麦……禾收区种”。《齐民要术》载有“谷田必须岁易”,“稻无所缘,
唯岁易为良”等。在《种桑拓》中还有桑间种植芜菁或禾豆的经验,并指出实行间
作套种的目的是:“不失地利,田又调熟”。认为桑间种植小豆、绿豆是较合理的
间作套种组合,可以取得“二豆良美润泽益桑”的效果。清代蒲松龄的《农蚕经》
中有:“五月……留麦茬骑垄耩种豆”,“晚谷……若得雨早,即骑垄种之”。这
是以麦豆秋为主要形式的轮作复种二年三熟制。20世纪初推广的耕作方式是:黄泛
平原的“旱茬麦”(一年一种,伏耕晒垄),高粱与大豆混播,高粱与谷子混播( 满
天星),大豆与早熟玉米间作(“隔耧青”);在湖洼地区, 有晚茬麦与豌豆或“小
扁豆”混播(“风交雪”)等。菏泽地区小麦套种夏大豆历史悠久,常采用的方法为:
小麦行距20厘米左右,隔二行套种一行大豆,即大豆的行距40厘米左右,墩距 20-
27厘米,每墩播4-5粒种子,在一般墒情下,套种时间5月上、中旬为宜。
1910-1940年,胶东平原及经济基础和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区, 二年三熟面积逐
渐扩大。1936年,全省各种耕作方式占耕地面积的比例是:一年二作占0.5%,二年
三作占79.8%,一年一作占19.7%,复种指数为139.8%。
1945-1950年,文登、乳山、海阳等县农民开始在小麦垄间套种花生, 实行小
麦、花生一年两熟。即在立夏前后, 选择适宜套种的麦田套种花生, 大花生每亩
7000-10000墩,伏花生每亩8000-12000墩,比春播花生密度增加20-30%。到1964年
套种面积达55万亩,占花生总面积的21.6%。两者相加一般增产20-30%。
1962-1980年, 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对不同耕作制度轮作周期的土壤养分
动态、养分平衡和对培肥地力的作用进行了研究。连作地土壤养分动态是:大豆连
作二年,土壤有机质、全氮逐年增长,磷素减少;甘薯、玉米、高粱连作二年,土
壤有机质、氮、磷均表现消耗。春作物--小麦--夏作物二年三作,土壤养分同期循
环的动态是消耗--积累--消耗;小麦--夏作物一年两熟和三种三收,土壤养分周期
循环的动态是积累--消耗;小麦间种苕子,玉米间种田菁的两粮两肥,土壤养分周
期循环的动态是积累--积累。
1964-1980年,济宁地区农业局、 南阳湖农场进行了麦田套种旱播水稻试验,
在麦收前15-25天内将浸泡消毒的稻种用独腿耧直播麦垄间,麦收后抢灭麦茬、 抢
浇水、抢灭草施肥,待稻苗4叶期后与其他稻田同样管理。1985年在济宁推广3万亩,
年增产值180万元。
1974-1975年,烟台地区农业局在荣成县乡宦庄和东 大队、 文登县赤金坡大
队、海阳县路疃大队建立基点,总结推广了“二、四畦”麦田套种半夏玉米技术,
大畦宽4市尺、种6-8行小麦,小畦宽2市尺、套种2行玉米,一般增产10-20%。
1974-1977年,莒县城阳公社东村大队进行两粮两肥、粮棉肥、 粮菜肥耕作法
试验。秋种时,耕地整成大小畦,大畦宽1.4米、播6-9行小麦,小畦宽0.93米、播
2行苕子、翌年将苕子压青套种2行玉米,小麦收后播种5行田菁或绿豆, 压青后种
小麦。1979年,粮食亩产500公斤以上,增长一倍半。
1980年与1949年相比,在农作物总面积中,一年二作由1.3%上升到45.86%,二
年三作由80.4%下降到24.86%,一年一作由18.6%上升到29.28%,复种指数由139.8%
上升到145.9%。1985年的复种指数又比1980年增加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