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天气预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462&run=13

  1946年7月,青岛观象台在进行高空气象观测时,开始制作短期(3天以内)天气
预报。
  1954年5月10日,济南气象台通过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发布灾害性天气预报。
  50年代,省内主要使用天气图预报方法制作短期天气预报。省气象台应用锋面
气旋理论、气旋发展理论、长波理论和平流动力理论等对影响山东的天气系统进行
过系统分析总结,提出一些影响山东的气旋、暴雨、台风、大风等天气预报方法。
1959年底,学习推广了山西晋北专区气象台的“分片预报方法”,使省、专区(市)、
县三级气象台站的预报注重地方性天气差异和特点。
  60年代前期,全省学习和推广了四川省气象台的“环流分型模式配套预报方法”
,虽然推动了省内气象台站的天气预报技术改革,但并未解决分型的客观判据和各
型间的转换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由于当时气象业务指导思想受“左”的错误影响,
把现代气象科学技术同群众经验对立起来,片面强调以“土法”和群众经验作为天
气预报的主要依据,以天气谚语、天物象先兆反应等预报天气变化。
  70年代初期,数理统计方法引进天气预报领域,并应用于暴雨、冰雹、雷暴等
预报。70年代中期以后,动力学诊断方法在天气预报业务中广泛应用,使天气学方
法和动力学方法密切结合,提高了预报能力。省气象台完成的《春季黄渤海大风预
报方法》在短期天气预报业务中应用,提高了大风预报的准确率。此间,省、地(
市)气象台配备了天气雷达,提高了暴雨、冰雹、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
能力。70年代后期,各级气象台站先后配备了图片传真机,扩大了气象情报资料的
来源与利用。
  80年代,在以“形势预报天气”为主的基础上,开展了数值预报产品统计解释
技术(称MOS预报方法)。1982年,北京气象中心开始播发数值天气预报产品资料以
后,部分取代了气象台站手工制作分析预报图表。通过试验,这种方法已在省内各
级气象台站广泛应用。
  1985年,省气象台进行了对天气预报专家系统的研究,研制了具有预报智能高、
客观、定量等特点的天气预报专家系统,并应用于日常短期天气预报业务中。同年
9月,九号台风从胶县登陆,经过高密、招远等县在龙口附近出海,受台风影响,
海上有12级以上大风,半岛地区降大到暴雨,是近十年最严重的一次灾害性天气。
省气象台和青岛、烟台两市气象台,准确地预报了台风路径、强度、登陆地点和影
响范围,提前48小时发布了台风消息、台风警报和紧急警报以及天气公报,使台风
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为此,受到省市有关部门和国家气象局的奖励。
  同年,省气象局组织编写的《山东天气分析与预报》出版,是建国以来省内首
次编著的对短期天气预报有指导意义的技术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