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类 气象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460&run=13

  山东的气象科技工作始于晚清。1880年(清光绪六年),在芝罘(今烟台)、成山
卫(今成山头)、猴矶岛(今属长岛县)设立的海关测候所,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
德国在青岛设立的气象天测所,1916年日军在驻济领事馆内设立的测候所,开始用
近代仪器进行气象观测。1918-1937年间,山东省政府陆续在济南及各县设立了100
多个测候所,但多数测候所仪器简陋,观测记录零乱。1937年底日本入侵山东后多
数测候所被迫停止测观业务。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省政府接收了省立气象
观测所,国民党海军接管了青岛观象台,增添了一批仪器设备,使该台成为当时国
内外较著名的多学科研究机构,在气象、海洋、天文等学科领域做了许多专题研究。
  1950年3月,华东军区空军司令部气象处在烟台、德州、潍县(今潍坊)等地建
立气象站,为省内气象台站网建设打下了基础。1955年正式成立省气象局。全省已
有济南、烟台2个气象台和德州、潍坊等14个气象站以及9个气候站。其中济南台开
展发农业气象旬报,除鉴定过去10天内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外,还预报未来
10天的天气。1959年,以农业为服务重点的气象工作方针,推动了气象(候)台站网
的发展,基本上实现了专专有台、县县有站,省、专(市)、县三级相继开展了天气
预报和农业气象服务,并积极推广补充天气预报方法、分片预报方法、环流分型模
式配套的预报方法和“大、中、小”、“长、中、短”、“图、资、群”相结合的
天气预报方法。到1959年,全省共有气象(候)台站129个,并在人民公社、生产队
建立一批气象哨(组)。1962年,省气象局设立研究室,开始对全省的旱涝灾害和暴
雨等天气进行专题研究。“文化大革命”期间,除气象台站坚持日常气象观测和天
气预报业务之外,全省气象科研工作均处于停顿状态。1972年,成立省气象研究所,
当时主要进行人工防雹和人工降雨试验。1984年,青岛气象局建立海洋气象研究所。
70年代中期以来,气象科研用的仪器设备得到改善,特别是气象雷达探测和气象卫
星云图的运用,增加了天气预报的信息来源,加深了对大气演变物理过程的认识,
提高了对强对流天气和暴雨预报的能力。进入80年代,数值天气预报和农作物产量
预报发展很快,随着计算机在省、地级气象部门的使用,引进了“完全预报”、“
模式预报”“天气预报专家系统”以及农作物气候产量预报的“气候产量模式”、
“农学模式”、“经济计量模式”、“卫星遥感测产”等预报方法和产量模式,解
决了长期以来农作物气候产量预报的主观性和不稳定性,是农气预报的一大进展。
  到1985年底,全省共有气象台站125个,其中国家基本气象站26个,分别进行
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气象观测、日射观测和天气雷达探测以及气象卫星云图接收等。
全省有技术职称的气象科技人员883人,其中高级2人,中级385人,初级496人。获
部、省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44项,其中国家级4项,部、省级4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