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海洋地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448&run=13

  19世纪中叶,英、美、德、日等国的一些地理、地质学家相继涌入中国沿海地
区,开始对中国海岸、河口湾及大河三角洲进行地貌、地质学研究。最早为英国人
Kingsmill(1863年)、Smiith(1887-1889年)和美国人Pumpelly(1868年)对华东地区
的海岸及黄河三角洲的变迁作过研究。德国人李希霍芬、彼得曼(W.Ang.Peterman)
及彭克(A.penk)等相继对山东沿岸的港口以及青岛、胶州湾、烟台等处作过一些调
查。1898-1911年,先后发表了有关这些海岸的海洋地质学论文数篇。李希霍芬在
其所著《中国》一书中,多处论述山东半岛和胶州湾的地质问题。进入20世纪以来,
一些外国学者继续开展山东半岛及其邻海水域的调查研究,并发表了《中国之研究》
(Willis,B,1907)、《胶州湾》(福地信世,1914)、《芝罘附近的地形和地质》(
田中馆秀,1922)等论文。
  20世纪初,国内学者也相继发表了此类论著,白月恒于1911年在《地学杂志》
上发表的《渤海的过去和未来》,开创了国内学者对山东及其邻区海洋地质学研究
的历史。该文将渤海的演化划分为三个时期:洪水前渤海,洪水后之渤海以及自今
以往之渤海。1911年,俞肇康撰写的《渤海地域之研究》一文,是国内最早运用地
壳变动的观点讨论“渤海之现况与未来变化之趋势”的论文。其它涉及山东海岸及
浅海地质特征的论文有:《蓬莱县地理沿革及地文之概况》(邹树春,1918),《历
代治黄史》(林修竹,1926),《山东海岸变化之初步观察及青岛火成岩之研究》(
叶良辅,1930),《山东省胶东各县地质概要》(王绍文,1934),《中国岸线升降
问题》(李庆远,1935),《造礁珊瑚与中国沿海珊瑚礁的成长率》(马廷英,1936)
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海洋地质学的先驱马廷英发表了“亚洲最近时期气候的变
迁与第四纪后期冰川消长的原因及海底地形问题”(1938,1940,1942,1946,
1947)等一系列论文。
  上述论著对山东海岸及沿岸浅海地质学进行的初步的探讨,为山东海洋地质学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建立后,山东的海洋地质学研究进入蓬勃发展时期,研究机构相继增加,
设备、条件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