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类 海洋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438&run=13

  山东海洋开发利用历史悠久。从龙口、蓬莱、烟台、青岛、日照等地发现的远
古人类遗迹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当地即已开发利用浅海和滩涂海洋生物资源。山
东沿海居民由于历代开发鱼盐之利和发展航海贸易,早已成为中国北方沿海最发达
的地区。据西汉《世本》记载,4000多年前,已能“煮海为盐”。到春秋时代的齐
国,仍把海水制盐业视为“富国之本”。公元1784年(清嘉庆十三年),郝懿行(栖
霞人)著《记海错》,共记述山东沿海习见鱼类及无脊椎动物42种。
  20世纪初,山东开始进行海洋的科学观测、调查和研究。青岛观象台1911年把
潮汐观测列为主要业务之一;1922年开展山东若干近岸海域调查;1928年设立海洋
科,编算青岛港潮汐表;从1929年1月起,每月在胶州湾进行一次海洋观测。1930
年,蔡元培等到青岛发起筹建水族馆,于1932年建成开馆。1935年6-12月,中央研
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组织进行渤海和山东沿海的海洋物理、化学要素和海洋生物调查。
1935-1936年,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开展了胶州湾海洋动物系统调查。30年代初,
创建于青岛的山东大学生物系,设立海洋生物学课程。当时的青岛,成为国内研究
海洋生物学的一个中心。
  新中国建立后,山东的海洋科学技术事业得到较快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支结构
比较合理、基础较为厚实的科研和教学队伍。1950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在青岛成立了以童第周为主任的海洋生物研究室,后经扩建逐步成为现代化、综合
性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山东大学设立海洋系。
1959年成立山东海洋学院,是国内唯一的一所培养海洋科技人才的综合性大学。在
青岛的国家海洋科研机构还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
一海洋研究所和地矿部海洋地质研究所等。到1985年,全省共有20多个海洋科研、
教学单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300多名,占全国一半以上。30多年来,山东的海
洋科学技术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基础理论研究和基础调查方面,童第周等关于鱼类受精卵的发育、细胞的核、
质关系以及细胞分化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声
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呈奎等调查并基本搞清了中国海域底栖藻类的种类、
分布和区系特点,提出了藻类系统发育的新论点和新的分类系统。中国科学院海洋
研究所张玺等在海产软体动物研究中所提出的生物学特征和种群利用,很具创见性
和重要实用价值。山东海洋学院方宗熙等首次发现了海带的雌性生活史,开创了对
多细胞海藻遗传的新方法。60年代,山东海洋学院文圣常提出的普遍风浪谱和涌浪
谱理论,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自1981年始,在全省范围内组织了有5000余人
参加的山东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首次取得了全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系统
完整的综合资料,为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方面,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对经济海藻特别是海带和紫菜的
生物学研究,推动了海产增养殖业的发展和中国水产生产的农牧化进程。山东海洋
学院研究的海带单倍体育种方法,为海带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山东海水养殖研
究所创造的海带筏式全人工养殖法,促进了全国海带养殖业的发展。对虾工厂化育
苗新技术的发明,以及围绕对虾人工养殖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使对虾的大规模、连
续化人工养殖变为现实,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对船体、海上石油平台等各种海洋
环境中金属材料的防蛆、防腐蚀研究,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提高了使用寿命,
产生了较大经济效益。以找油为目的的渤、黄海地球物理测量,为该海域大规模的
石油钻探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到1985年,海洋科学技术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国家发明一等奖1项、
四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21
项;部、省级科技成果奖74项。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80多篇,在《中国
科学》、《科学通报》上发表88篇,出版专著41部,在二级学科以上刊物上发表的
论文、出版的专著总计达3700余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