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420&run=13

  基础地貌 19世纪70年代,李希霍芬等的著作中对鲁中南山地、胶东半岛和海
岸等地貌特征及成因作了论述,并提出了风成黄土的学说。20世纪40年代,邹豹君
等所写的《山东省自然个性的表现》(1941年)、《山东省地文的演进》(1949年)和
《山东地形的发育与地形区的划分》等文章,为山东自然地理的特征及区划的研究
打下了基础。
  1949年以后,山东的地貌学研究从单一学科发展成多学科的地貌领域,不论是
理论研究,还是为生产服务均取得了一定成就。
  1960-1961年,省水利厅与山东师范学院地理系配合,对全省长度在10公里以
上的1500多条河流进行详细考察,编写出《山东河流志》,为全省整治河流、修建
水库提供了基础资料。1963年起,省水利厅配合修建农田水利工程,开展了鲁西北
地区农业地貌的野外调查。
  1964年省水利科学研究所完成《鲁北、湖西地貌调查报告》,编出1∶20万《
鲁北、湖西地貌类型图》。这是国内首次完成的黄淮平原微地貌类型图。1964年,
山东师范学院编写了《山东自然地理》一书。
  1980-1983年,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系黄春海等根据生产需要写出《山东地貌的
类型》和《山东省地貌区划》,对山东省的地貌进行了系统分类和区域划分。唐伯
英等根据山东自然区域分异规律写出了《山东省综合自然区划》。李舒等运用地貌
学知识指导开发了淄博樵岭前溶洞和沂源县的养神洞、石龙洞、玄云洞、千人洞和
下崖洞等洞穴群。
  1985年,省水土保持委员会刘德等写的《山东省水土保持普查区划规划》,从
地貌观点出发,对山东山区、风沙区水土流失进行分析,提出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为水土保持规划及国土整治提供了依据。
  地貌制图 1980年,省水利科学研究所刘有昌等编出1∶50万《山东省农业地
貌图》。1985年,山东师范大学黄春海等编出1∶50万《黄淮海平原地貌图》、《
中国1∶100万地貌图》(北京幅)、(南京幅)、(旅大幅)的山东省部分。同年,省地
矿局环境水文地质总站编制出版了1∶50万《山东省地貌图》。
  海岸地貌 邹树春的《蓬莱县地理沿革及地文之概况》(1918年),叶良辅的《
山东海岸变迁之初步观察及青岛一带火成岩之研究》(1930年),李庆远的《中国海
岸线的升降问题》(山东部分)(1935年)和黄秉维的《山东半岛北部海岸的形态特征》
(1935年)等,分别论证了山东沿海升降的依据以及沿海一带地貌、岩性、海浪等与
海岸线升降的关系。这是研究山东海岸特征及其演化的较早论述。1938-1949年,
著名海洋地质学家马廷英多次发表包括山东在内的海岸线和古地理环境演变的论文,
提出中国、朝鲜、日本的陆地曾相连的观点,至今仍有科学价值。五六十年代,山
东海洋科技工作者通过对近海海洋地质、地形、海岸地貌和滨海砂矿的综合调查研
究,先后发表了《中国陆棚海地形及沉积类型的研究》、《中国海底地貌类型的研
究》、《黄海南部大地构造性质的探讨》及青岛海岸地貌、胶南海岸地貌等许多有
价值的论文,出版了综合资料、图集和成果报告,为山东海岸地质地貌学科的发展、
为生产和海防建设提供了宝贵资料。
  1980年开始,省科委组织进行的大规模海岸带综合调查,写出了300多万字的
调查报告和图件,为海岸滩涂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水产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1983年,以侯国本为首的海洋学家编纂的《对鲁南沿海建港条件的评价》一书,对
石臼港建设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土壤地理 山东对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变化规律与改良等的研究起步于20
世纪初。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底,济南东部七里堡设农业试验场,正式从事土壤、
肥料和耕、耩、锄、割等方面的研究。1935年,中国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周昌芸等与
美国土壤工作者梭颇到山东进行广泛考察,发表《山东省土壤纪要》(土壤专报
1936年第14期)一文。这是山东省第一篇有关土壤地理的论述,不仅对山东境内土
壤的分类、分布、土壤与作物的关系以及各地区土壤加以概述,还首次提出“山东
棕壤”这个名称,后为中外学者所引用。新中国建立后,土壤地理的研究取得了长
足进展。1953年,省农林厅为编制农业生产五年计划,组织有关单位对山东土壤进
行勘察,于1952年编印出《山东土壤勘察资料汇编》及1∶100万山东省土壤分布略
图和1∶20万部分县区土壤图。1957-1960年,省水科所与省农科所协作,对全省盐
渍土进行调查,撰写成《山东省盐渍土形成分布与改良利用资料》,编制出1∶100
万《山东省盐渍土分布图》。1958-1960年,省农业厅土壤普查鉴定办公室组织山
东农学院、山东师范学院及有关农校的部分师生,开展“以县为单位、以公社为基
础、以耕地为主”的全省第一次土壤普查工作,并汇总成《山东土壤志》,编制出
1∶100万《山东土壤图》、《山东土壤利用改良分区图》。1961年,谢逸民统编成
《山东省农业土壤图》。1978年起,根据全国统一部署又开展了第二次全省土壤普
查,至1987年,各地(市)、县已全面完成,并先后出版了烟台,潍坊、淄博、枣庄
等市和惠民地区的土壤图及配套图件,详细介绍了各地(市)土壤的形成、分布、分
类、属性、利用现状及利用改良途径等。1981年,省农业厅完成《山东省土壤改良
利用区划》、《山东省土壤区划》等。
  植物地理 山东地处沿海、植物资源丰富,但新中国建立前山东植物地理学的
研究基础薄弱,无专门研究机构,仅山东大学和齐鲁大学设有生物系开展了植物地
理方面的研究。1953年,中国植物学会济南分会与农林部门配合,对黄河三角洲地
区野生纤维植物罗布麻等植物资源进行了考察。1955年,调查了临朐山旺化石。50
年代末,山东大学周光裕编写的《山东植物地理》(1955年)、《山东植被分类和分
区》(1962年),山东师范学院卞文轩撰写的《山东植物地理区划》(1959年)等著作
相继问世。1959年、1974年、1978年,省林业厅组织省林业勘察设计院、省林业科
学研究所、山东农学院、山东师范学院和省林校等单位,先后三次对全省的植物资
源进行调查,编写出各种植物名录,出版了《山东中草药手册》(1970年,山东人
民出版社)、《山东经济植物》(1978年,山东人民出版社)、《中国植物》(华北地
区部分)(1980年,科学出版社)、《山东树木志》(1984年,山东科技出版社)、《
山东森林》(1985年,周光裕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等专著。省林业厅编制的1∶
50万《山东森林资源分布图》,为山东林业生产的恢复和调整,提供了依据,获
1978年省科学大会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