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类 地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412&run=13

  据山东发掘的古文化遗址和石崖刻记的原始图腾等记载,早在远古时代,人类
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就开始了解、熟悉和积累对周围自然环境的地学知识,但
直到19世纪40年代,地学尚未成为一门科学,仅是地学知识和地学资料不断开拓积
累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地理名著《尚书·禹贡篇》、《管子·地图篇》以及后
来的《汉书·地理志》等,都是以生产经验和对自然界的直接感性观察为基础的包
罗万象的记述性著作,缺乏系统的科学理论。这在地学发展史上属于积累资料的上
古时期。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期间为列强对外侵略服
务的一些地理学者,如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美国地质学家维里士、布莱克韦尔
德和日本的富田达等,先后来到山东进行地质、矿产、海港的调查和搜集资料等考
察活动。确认黄土是风积物,提出胶州湾是东亚最好良港,客观上为研究山东的地
质构造、煤田分布等作出了贡献,推动了山东的地理考察活动,带来了西方新的地
学思想,使地学研究更趋精细、深入,从而加速了地学的发展。这一时期,山东在
地质学和自然地理方面的研究进展较为明显,谭锡畴、黄汲清通过考察对山东地质
构造特征及构造单元划分的研究,杨钟健对山东中、新生代古生物化石的研究,邹
豹君对山东自然个性的表现、地文演变及地形发育与区划的研究。叶良辅、李庆远、
黄秉维、马廷英等对山东海岸的特征、演化及升降的研究等,都取得了较大成就。
但山东近代地学的理论基础较薄弱,学科结构残缺,未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在地
学思想方面受西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较大。
  新中国建立后,山东地学研究进入了以综合化、科学化、人文化、应用化为基
本发展趋势的现代地学阶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五六十年代,完成大规模的区域
地理综合考察,如地质部门对山东的构造地质、岩矿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地质等
的普查与研究,水利部门对山东的河湖和水文的调查研究,地理工作者对全省区域
地理的综合调查研究等。从70年代起,随着航空、遥感技术、计算机和机助制图等
新技术在地学中的应用,促进地学迅猛发展。有关部门先后完成了全省地质、地震、
地形、气象气候、水文、矿产、土壤植物等资源的调查和系列图件的编制,为经济
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80年代,以农业区划、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为中心,进行了
大规模资源调查与多学科综合研究,取得的成果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