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测量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410&run=13

  1904年3月28日,青岛观象台建成天文测量室,4月1日开始现代天文测量工作。
使用口径4厘米、焦距25.5厘米折轴式子午仪观测恒星中天,以求算时间。1926年8
月17日购置等高仪进行天文测量,以计算天文点经度。1928年7月23日,购置子午
仪、赤道仪。1932年2月23日装备了法国泼林(G·Prim)工厂生产的标准天图式天体
照相仪(赤道仪),当时是中国和东亚著名大型折射望远镜,赤道仪建成后进行过恒
星、双星、变星、行星、彗星、日月食、太阳光谱、太阳黑子、太阳视差、小行星、
光度色指数等观测研究工作。
  1936年5月19日日全食,青岛观象台随中国日食观测队赴苏联伯力进行观测。
1946年6月15日、12月9日月全食,青岛观象台观测结果编纂出版了《月及月食》专
刊。1948年5月9日日环食,作了5项观测工作,即日相描绘(5分钟一张),摄相(20
分钟一张),电影摄相,太阳光谱观测,电离层、气象要素观测。其结果刊于《学
术会刊》第2号。光谱观测记录是国内仅有的珍贵资料。
  1947年2月10日,将32厘米赤道仪修理恢复。新中国建立后,经德意志民主共
和国也纳蔡司光学仪器厂修理更新,1960年3月重新安装,5月21日摄得第一张小行
星底片,到1966年10月20日止,共拍摄小行星一般定位底片769张,精确定位84张,
归算结果发表在《天文学报》副刊上。这项工作是为了确定基本星表的零点及系统
差所进行的国际合作项目。从1949年开始,全世界30多个天文台对10颗小行星进行
精确照相定位观测,青岛观象台的天文测量资料被选用28个(次)精确定位数据。
  1957年10月,苏联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1958年11月,在青岛观象
山上建立了青岛人造地球卫星观测站,1961年10月济南人造卫星观测站合并于青岛
观象台的人造地球卫星室。该室利用AT-1型广角镜,进行人造地球卫星目视定位观
测,所得资料供国家使用,并按国际合作协定发往苏联COSMOS宇宙中心。共获测量
资料数万条,并在《人卫通讯》(1965年3期)上发表了“青岛人卫站目视观测精度
测定报告”。
  1970年,青岛观象台完成了国防科委十五院关于“大气抖动”的科研任务,其
测算结果发表在当年的《天文学报》上。
  1985-1986年,哈雷彗星回归期间,青岛观象台作为国际联测点之一,利用32
厘米天图式标准天体照像仪和15厘米广角天体照像仪,分别在青岛和西沙群岛永兴
岛对哈雷彗星进行了精密照像定位和大尺度现象观测,共获210组精密定位数据,
居国内之首,列世界第五位。青岛观象台孙寿 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所研究撰写的
《哈雷彗星精密定位》、《1985年12月30日-1986年4月15日哈雷彗星等粒子尾轴方
向的测定》、《哈雷彗星CN4214A°彗发》、《1986年4月11日哈雷彗星等离子尾结
构》和《1986年4月13-15日哈雷彗星等离子尾活动》等5篇论文,被收入《哈雷彗
星1986Ⅲ观测研究文集》中。哈雷彗星的观测与研究,获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
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