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历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408&run=13

  1972年临沂银雀山2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32枚历谱,是古六历之一的《颛顼
历》的文字记录。《管子·幼官》划分四季,年有360日,冬夏168日,春秋192日,
全年30节气,以12日为一节气,是齐国使用的历法,它适合山东东部沿海的气候特
点。春秋鲁 公五年(公元前655年)测定了冬至时刻。《汉书·艺文志》载:“《
颛顼历》21卷,为古六历之一。制于周末,秦统一后颁行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共行
用117年。”传统天文学中历法编纂是一条发展主线,它推动了观测技术(包括方法
和仪器)的发展和计算技术的进步,指导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公元223年,即东汉灵帝光和年间,刘洪创制的《乾象历》开始颁行,一直沿
用58年,是一部划时代的历法。所算的回归年长365.246179日,朔望月长29.
530542日,恒星月长27.31564日,近点月长27.554756日,黄道与白道交角5°55′
17″。这些基本数据和现代用精密天文仪器所测数据相差甚微。他首先认识到“月
行迟疾”现象,算出精确的近点月日数和月道(白道)近地点前进度数(3°4′),用
每日月行度数修正平朔计算出定朔定望,从而得到精确的交会时刻。创造了月行三
道术、五星行度推算法,皆优于前人。被后世制历者尊为师表。
  公元445年南北朝时期,何承天继其舅父徐广《七曜历》之后所创制的《元嘉
历》颁行,历时65年。他首创颇多,主要有定朔编历、调日法、考订冬至日太阳赤
道位置、纠正春秋分日影长短的错误、计算岁差值百年一度、改上元积年为近距取
元和提高天文数据精度,即回归年长365.2467105日、朔望月29.53058日、近点月
27.55452日、恒星月27.321604日。所创制历方法,为后世制历者所师法。
  元朝郭守敬进行“四海测量”,山东设三个天文点,测量结果为登州三十八度
少(37°42′),益都三十七度少(青州36°43′),东平三十五度多(35°44′),和
现代值很接近。
  清初薛风祚是当时北方民间历算名家,其主要天文学著作有《天步真原》(
1648年)、《天学会通》(1652年)和《历学会通》(1664年,80卷)。在这些著作中
引进了对数方法、平面三角、球面三角,是第一部使用对数的中文书。特别是《历
学会通》,包括“太阳、太阴诸行法原”、“交食法原”、“历年甲子”、“求岁
实”、“交食表”、“今西法选要”、“今法表”、“日食诸法异同”、“求黄赤
道度及率总数”、“历法立成”、“新法密率”、“日月食原理”、五星交食表”
等内容。是清代历算巨著,综合了中西天文历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