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类 化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401&run=13

  远在上古时代,山东先民就掌握了许多利用化学变化的生产工艺。《管子》及
《齐民要术》记载了当时山东人民在陶瓷、冶金、酿造、染色、油漆、香料等方面
有关化学知识的应用。
  1864年(清同治三年),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在登州创办的文会馆,设化学和分析
化学课,正式开始了近代化学在山东的传播。1901年山东大学堂设立化学课,1909
年青岛特别高等学堂开设工艺化学、电气化学等课程,1912年山东工业专科学校设
立应用化学课。
  从20世纪20年代起,山东大学和齐鲁大学先后设立化学系,并结合教学开展了
化学研究工作。抗日战争以前,山东大学化学系在汤腾汉带领下,对动植物药物的
成分进行研究,取得一些成果。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艰苦的条件下,齐鲁大学薛愚和刘遵宪等坚持对植物草药
物理化学中若干课题进行研究,但由于战争的影响,山东化学事业难以发展。
  新中国建立初,阎长泰等一批化学家毅然从国外回到山东,新一代化学工作者
迅速成长,山东的化学事业出现了勃勃生机。到60年代中期,无机化学、有机化学、
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化学分支学科的专业队伍初具规模,并取得一批有相当水平
的科研成果。“文化大革命”中,化学研究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仅在应用研究方
面取得一些进展。1978年以后,随着国家方针政策的逐步贯彻落实,使学术带头人
有效地发挥了作用,科研队伍迅速壮大,山东的化学研究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山东化学科研力量,主要集中于高等学校,其次是一些科研单位和大型化工企
业。其中有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学院、山东海洋学院、华东石油学院、曲阜师范学
院、山东工学院,以及山东省化学研究所和齐鲁石化总公司等。30多年来,取得了
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基础研究方面,山东大学尹敬执对含硼水盐体系进行的系列相图研究,为开发利
用青海盐湖提供了理论依据;邓从豪等关于配位场理论的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地
位。
  应用研究方面,兵器工业部五三研究所孙维钧等发明的有机硅烧蚀隔热材料,
山东大学与山东医学院共同研制的硅橡胶人工喉,山东大学、胜利油田和华东石油
学院合作研究的聚丙烯酰胺泥浆与处理剂体系,以及山东大学研制的20多种用于高
技术领域的晶体系列产品等,有的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的填补了国内空白,有的
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到1985年,化学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2项,其中全国科学大会奖7
项,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发明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
果奖19项;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化学学报》、《应用化学》和《高
等学校化学学报》以及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重要研究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2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