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高能物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391&run=13

  实验研究 1956年,山东大学物理系建立原子物理研究室。王普利用宇宙线照
射的乳胶迭,进行不稳定新粒子的研究,特别是对Λ粒子及其与核子形成的束缚态
(即Λ超核的研究),在国内起步最早,为省内高能物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对国
内用核乳胶进行基本粒子研究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958年,山东科学分院物理研究所成立,其研究方向为核物理及核技术应用。
在条件差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培养了一批核物理工作者。
  60年代,山东大学物理系利用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9GeV质子束,研究质子
同乳胶重核作用产生的裂片的机构。王承瑞担任中方成员,研究成果发表于《物理
学报》、《科学通报》和《山东大学学报》。
  自1977年山东大学高能物理研究室参加甘巴拉山乳胶室宇宙线实验合作组,从
事宇宙射线研究,事例获取率居世界第一位。1980年该组开始同日本东京大学等进
行合作研究,山东大学是中方5个参与单位中的骨干力量。实验室设备较完备,其
中包括乳胶室自动化测量系统、乳胶显微镜、显微密度计和大型投影仪等,达到了
世界先进水平。主要进行1014-1017电子伏超高能强子作用的研究,
属于高能实验物理前沿探索研究。甘巴拉山合作实验研究取得的成果主要有:10
15eV以上的非弹性截面和平均横动量及其随能量上升的规律;环状事例、双心
事例、多喷注事例、晕状事例等若干新奇有趣的事例及其产生机制;超高能族事例
各种统计性特征及其同加速器外推结果的比较;5500米高度宇宙线的各种形态学数
据,载入了国际宇宙线数据手册。上述研究成果得到国际上一些知名学者的好评。
  自1980年起,山东大学高能物理研究室何瑁、张乃建等参加在美国费米国家实
验所进行的国际合作研究,完成E537、E705两个研究课题。E537研究的主要结果有:
大质量双μ产生的主要特征与Drell-Yan模型相符;给出质子及π-介子的夸克结
构函数;根据J/ψ的产生,推算出质子及π-介子的胶子结构函数。该实验给出
的反质子-核子相互作用的数据,不仅是检验理论模型的最佳途径,而且是迄今为
止统计性最高的结果。E705实验积累100000个J/ψμ+μ-的事例,根据对其中
判定为粲偶素态(ψ态)事例的分析,揭示出粲夸克约束态的产生机制。
  理论研究 50年代末,为配合高能核反应的实验研究,山东大学谢去病在国内
最早开始了多重产生的理论研究,是高能物理理论中一直保持着理论、实验密切配
合、相互促进的一个重要领域。
  60年代中期,山东大学余寿绵、王政之等开展了强子结构的研究,后者参加了
1966年暑期北京国际科学讨论会。
  1978年以后,山东大学集中力量进行多重产生的理论研究,很快成为国内的重
要研究中心之一,其中部分工作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81年,谢去病代表中
国首次参加了在美国举行的国际多粒子动力学会议,在会议上及《物理评论》刊物
上发表的“L=1介子的产生规律”,很快被国外专家引用。1984年后,山东大学提
出了多重产生中的夸克产生律和组合律,统一解释和预言了大量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