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 物理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390&run=13

  物理学在山东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管子》、《墨子》、《荀子》等著作,
都记载一些物理现象和实验观察。《墨子》中《墨经》提出了时间、空间、运动和
力的含义,论述了杠杆、斜面、滑轮、轮轴、浮力等,阐述了小孔成像、光的反射
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的成像,提出了物质的最小单位是“端”(即原子或
粒子)的朴素原子论观点,其时间与古希腊原子论产生的时间大致相同。《考工记》
记载了惯性、斜面运动、抛体轨道、滚动摩擦、浮力以及钟、鼓等的造型与响度、
频率、音色的关系。
  20世纪20年代,随着高等教育的创立和发展,山东开始了近现代物理学的研究。
1917年,英、美基督教在济南创办的齐鲁大学理学院设物理系。1930年建立的国立
青岛大学(1932年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也设物理系,在教学的同时,开展研究工作,
取得一些成果。1934年,山东大学物理系任之恭在中国物理学会第三届年会上,发
表了“多极辐射及其在原子内的选择律”论文。1935年9月,山东大学物理系筹办
了中国物理学会第四届年会,并在会上发表5篇论文。即王淦昌等的“关于崂山水
所含射气量之考察”和“几种中国油漆介质常数之测量”,许振儒的“木料在水中
之性质”,李珩等的“R.T,Aurigae之平均光曲线”和王恒守的“正交坐标系之普
通之条件”。抗日战争期间,山东的物理学学术活动陷于停顿。战后至新中国建立
前一段时间,山东大学物理系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自己动手建设实验室,开
展科学研究活动。
  新中国建立后,山东的物理学研究获得较快发展。研究活动主要集中在山东大
学、山东工学院(1984年更名为山东工业大学)、山东海洋学院、曲阜师范学院、山
东师范学院、国家海洋局一所、省激光研究所、机电部济南铸锻所等高等学校和科
研单位。30多年来,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基础研究方面。山东大学王承瑞、谢去病着重从事高能物理研究,前者是全国
高能物理专业唯一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后者关于多重产生的理论达到国际水平;郭
贻诚的《铁磁学》专著成为国内及某些国家大学的专业教材和科技参考书;山东工
学院刘先志在力学理论上的多种创见,在国内外力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应用与开发研究方面。曲阜师范学院李国华等对于激光偏光器件系列的研究,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山东大学半导体器件研究和离子注入机系列的应用开发研究,
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研制的某些高新技术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生了较大经
济效益。
  到1985年,山东的物理学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四等奖6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0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部、省级一等科技成果奖5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
14项,四等奖2项;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物理学报》等刊物以及国
外有关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出版专著180多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