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自然科学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382&run=13

  山东的自然科学研究主要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和
海洋学、气象学等学科领域。
  山东古代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著名科学家,如天文学家甘德(战国,齐国人)、何
承天(南宋,东海郯人)、张行简(金,日照人)、薛风祚(清,淄川人),数学家刘洪
(东汉,蒙阴人)、徐岳(东汉,掖县人)、张丘建(晋,临清人)等。
  山东的天文学研究始于2500年前的日全食观测,在天象记录、观测手段、历法
编制等方面的诸多创造,对中国独立发展的古天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数学著名论
著《数术记遗》、《张丘建算经》、《数书九章》以及译著《天步真原》等,在中
外数学史上曾产生过重大影响。春秋战国时代的名著《管子》、《墨子》、《荀子》
以及《考工记》等,载有相当丰富的物理现象和试验观察。《齐民要术》、《王祯
农书》和《记海错》等著作,分别载有关于化学、生物学、地学以及海洋学等方面
的知识内容。
  山东古代自然科学的一些成就,推动了山东先民生产技能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
展,提高了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识能力。但是,漫长的封建社会极大地阻碍了自
然科学的发展,使之长久停留在对自然界的感性观察和对生产经验的直观总结上,
缺乏系统、科学地研究,未上升到理论阶段。
  20世纪20年代之后,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和高等学校的创立,山东开始了
近现代自然科学的零星研究活动。齐鲁大学、山东大学设立数学、物理、化学、生
物学等系科,在教学的同时,开展一些科研活动。著名学者主要有:数学的王锡恩、
胡乐德,物理学的王淦昌、任之恭,化学的汤腾汉、薛愚,天文学的高钧,地理学
的谭锡畴、杨钟健,生物学的张奎、孟庆华等。
  新中国建立后,山东的自然科学研究获得很大发展。新建高等学校和原高校系
科的调整扩建,重点科研机构的创立和发展,科技人才的不断培养和涌现,以及科
研条件的较大改善等,为自然科学研究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自新中国建立初至
1985年,从研究工作的发展进程上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950-1965年,是基础调
查和基础研究取得较大发展的时期;1966-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
坏,使大多项科研学术活动几乎处于停顿的时期;1978-1985年,应用研究与开发
研究获得重大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兴旺发达时
期。
  新中国建立30多年来,山东在自然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到1985年,自然
科学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国家发明一等
奖3项、三等奖2项、四等奖10项,全国科学大会奖42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
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2项;获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
一等奖18项、二等奖54项、三等奖55项、四等奖24项,省科学大会奖13项。在《中
国科学》、《科学通报》及其他自然科学全国性学术刊物和国外有关学术刊物及国
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文800多篇,出版专著90余部。上述成就在国内外学术界
产生了重要影响,带动了学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