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制药设备与工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381&run=13

  传统的制药设备十分简陋,大多是手工操作,机械设备所占比重甚小,新中国
建立后,除对原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外,主要进行了机械和电子设备换代产品的研
制。
  1952-1953年,山东新华制药厂王志强、夏友年等经过200次试验,烧制成功中
国第一台搪玻璃反应罐,是在金属坯胎表面涂敷含高二氧化硅,经干燥、高温烧灼
而成的,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该成果1955年被轻工部授予“重大发明奖”荣誉称
号。1958年又改进釉药配方,增加釉料粘度、强度及热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了产品
质量。
  1976-1977年,山东东阿阿胶厂等在研究驴皮中胶质和其他杂质的分子结构及
溶化过程的基础上,结合有效成分提取原理,研制成EH-4型蒸球化皮机,系同行业
首创。机为旋转悬轴空心蒸球,具有化皮均匀、干净、彻底、速度快等特点,比敞
口锅常压化皮提高工效30倍,耗煤率降低41%,增胶约20%,阿胶质量提高,生产的
阿胶于1980年、1985年两次获国家金质奖。
  1978年,青岛制药厂用微孔聚乙烯管作为过滤介质,根据葡萄糖液与活性炭的
过滤特点研制成多孔管过滤器。经过3330批、166650m3葡萄糖液的过滤使用证明,
具有过滤精度高,操作简便,再生性能好,耐化学腐蚀等特点。
  1981-1984年,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庄立品与济南药材站合作,创造中药材减
压冷浸软化工艺,利用减压的方法抽出药材组织间隙中的气体,使水迅速吸入药材
内,从而提高浸润效率。此工艺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切制饮片入药时用常水常温自然
浸润方法所存在的浸润软化时间长、有效成分流失多、常发生霉烂变质、影响饮片
质量和临床疗效等问题。通过生产试用,9种药材平均浸润时间由原法的28.25小时
缩短为0.92小时,提高浸润率约30倍。27种药材流失的水溶性物质,原法为2.42%,
新工艺为0.87%,减少流失1.55%。该成果获1985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2年,山东新华制药厂经一年多的试验,烧制成低温搪瓷釉,烧成温度由
940℃降到850℃,并可用粘土做悬浮剂,为实现机械化喷粉创造了条件。烧成温度
下降80-100℃后,缩短了烧制时间,节约了用煤,延长炉龄一倍,工件变型小,产
品合格率提高到90%以上。
  1983年,山东医疗器械厂研制成功的LXZP-37型旋转式压片机,可广泛使用于
制药、化工、食品等工业部门处理各种颗粒或粉末颗粒原料。与国内普遍使用的
IP-33型压片机相比,具有压力、压片规格范围大,吸粉滤粉系统效率高(压片产量
达15万片/小时),设有断冲保护系统,噪音较小等优点,为国内先进水平。
  1985年,济南部队141医院唐志敏发明GC-Ⅱ型药物管道萃取器,是一种提取中、
西药物有效成分的管道化(自动化)、连续化、全密闭的仪器设备。使用这种萃取器,
当温度、压力一定时,药物分散性好,接触面大,接触时间长,萃取效果好,功效
比传统手工艺提高5倍以上。同年获国家发明四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