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370&run=13

  引种 20世纪50年代初期,山东开始引种外国、外省药材。1952年从苏联引进
驱蛔药山道年的原料植物蛔蒿,1954年潍坊农场首家试种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
1958年形成生产能力,开创了国内山道年自给有余并能小量出口的历史。
  1967年,烟台药材站和招远县药材公司开始对平贝母进行15年的引种试验,获
得成功。其主要有效成分生物碱的含量与原产地吉林省相同。
  同年,菏泽药材采购供应站开始进行山茱萸引种试验。在总结育苗、移栽、定
植、剪枝等栽培技术的基础上,1976年推广生产。1977-1983年,枣庄药材站引种
山茱萸成功,并比原产地浙江、河南提前5-7年进入盛果期,这项成果填补了省内
空白。
  1969年,青岛药材站开始了对番红花引种、试种、栽培、驯化技术的研究。经
过16年试验,掌握了番红花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发育规律,总结出适宜于青岛地区
的番红花的栽培技术和增产经验,采取防寒保温越冬、剔除侧芽、贮存球茎的变温
处理等措施,使生长在亚热带地中海地区的番红花在地处温带的青岛安家落户,并
能稳产、增产,为山东增加了一个新的药材品种和植物种类。
  1973年,烟台药材站根据天麻生长发育的特点,经多年试种,因地制宜地总结
出适合烟台地区的“培育菌床、防旱排涝、调节地温、培土防冻”等一整套无性繁
殖的天麻栽培技术,经验证,其产品与原产地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吉林等省
产品的形态特征和性状相同,符合药用要求。
  1978年,潍坊药材站对知母进行引种、丰产技术研究。采用茎头繁殖、合理密
植、花前打苔、加强水肥管理,以及适时收获等一套栽培技术,掌握了知母的生长
规律,知母引种、丰产技术获得成功。
  1981年,省医药管理局组织省药材公司、烟台及潍坊药材站开始进行西洋参引
种试验。根据西洋参的生物学特性,选择河流沿岸平原沙地、海滩沙地等几种土壤
类型进行试种,在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首次进行了一系列
试验,打破了单一选山地腐殖土栽培的局限性,闯出了栽培西洋参的新路子。在提
高土地利用率和改进栽培制度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属国内首创。经省药品检验所鉴定,
其组织结构与进口样品基本一样,有效成份含量稍高于进口样品。抽样测产,3年
生西洋参每平方米产鲜参0.93千克,4年产1.2千克,药用价值和经济效益均很高。
  1958-1984年,山东还先后从河南、安徽、山西、内蒙古、吉林、浙江、云南、
四川、北京、辽宁等地引种白芍、玄参、怀牛膝、木瓜、白芷、当归、桔梗、黄芪、
云木香、川芎、人参、附子、五味子等药材,均获成功。
  培植 1796-1820年(清嘉庆年间),平邑县(原属费县)金银花“商旅贩往他处,
辄获厚利”,“不数年山角水湄栽至几编”(《费县志》)。从此,金银花得到较快
发展。新中国建立后,平邑县被列为国家金银花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并开展了栽培
技术的研究。1980年,平邑县药材公司金银花研究所在山东大学生物系指导下,探
索出金银花主要害虫尺蠖虫雌蛾性信息素粗提物对雄蛾有较强诱性的规律,研究出
了药杀和诱杀的有效方法。填补了国内空白。1980-1984年,平邑县药材公司与中
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协作,进行肿腿蜂防治金银花害虫咖啡虎天
牛大面积试验成功,寄生率在75%以上。1982年3月,平邑县药材公司和县科委承担
省科委下达的“金银花增产技术推广试验课题”,选取柿子峪、邵家庄、苗家庄、
白家庄、银洞沟金银花主产区的5个重点村为协作单位,进行了剪枝、施肥、浇水、
松土、采摘加工等试验研究,首次获得年收四茬金银花成功,改变了长期以来一年
只收两茬的状况。5个协作村的金银花平均墩产量由1981年的82.5克,增长到1984
年通过鉴定时的179克,增长117%。到1985年,全省金银花栽植10500万墩(41万亩),
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左右。
  1964年,济宁药材站与邹县药材公司合作,对全国名优地道药材猪牙皂进行嫁
接试验。经过3年多的研究,基本摸清了猪牙皂的生长规律,初步掌握嫁接技术,
解决了猪牙皂发展缓慢的问题,使全国仅有的邹县猪牙皂得到较快发展。
  1973-1979年,菏泽药材站采用地膜催芽育秧和有性杂交育种法,筛选出76-19
号地黄新品种。1978年,在山东大学生物系协助下,进行了地黄组织培养育种,采
用花粉培养、胚珠试管授精、茎尖培养等植物组织培养法取得成功。1981-1985年,
这项科技成果用于大田生产,经4年实践,茎尖16号新品系较传统品种金状元增产
2-3倍,亩产鲜货3000-5000公斤。1985年10月,省药品检验所、菏泽药材站完成的
科研项目“生物工程技术在中药材地黄中的应用”通过国家医药局的技术鉴定,认
为茎尖16号等新品系用于大田生产,在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方面属国内首创。获
1986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75-1977年,青岛园林处与青岛药材站对杜仲主干做大面积环状剥皮试验获
得成功。1978年省药材公司在省内推广,成活率达93.8%,1981年成活率提高到96%。
通过解剖观察,再生皮与原皮组织结构相同。杜仲剥皮技术的试验成功,不仅增加
了杜仲药源,缓和了市场,而且也保护了自然资源。
  养殖 1971年4月,栖霞县在该县南十里庄建立了蝎子试养场,面积13.3亩,
专门从事活蝎人工养殖科学试验,对东亚钳蝎的生活特性和生态习性进行了系统的
研究。经过15年探索,还筛选出黄粉虫等4种节肢动物为蝎子的最佳食物。1981年
以来,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9篇有关人工养蝎论文。1985年9月通过国家级鉴定,
认为该项研究基本摸清了东亚钳蝎的适宜生境、食性、生长发育和繁殖规律,在蝎
窝建筑、大小蝎分离、饲料、不冬眠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该成果在国内处于
领先水平,对发展人工养蝎具有指导意义。
  1975-1985年,潍坊药材站对全蝎进行了系统的家繁山养技术研究。每年把家
繁的幼蝎定时定量放入放养区。从放养后的第三年开始,放养区活蝎密度比放养前
增加50%左右,比对照时的非放养区高100%以上。实行家繁山养,既维护了生态平
衡,又获得经济效益,不仅使野生蝎的繁殖率大大提高,还解决了人工饲养与场地、
食物不足的矛盾。1985年通过国家医药局的技术鉴定,认为此项技术达到了国内领
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