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类 药学和医疗器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368&run=13

  从沂水、莒县、费县、肥城等地出土的文物证实,新石器时代,山东民间就用
砭石(药石、石针)、骨针、石刀治疗疾病,并有了煎药器具、汤药醴醪和盥洗用的
陶器卫生用具。战国时期,著名医学家秦越人曾采药炼丹于鹊山,并创制了针灸、
汤药、蒸熨刀、按摩等治疗工具和方法。
  公元1113年(北宋政和五年),著名儿科医生钱乙创制方剂114种,其中六味地
黄丸、异功散沿用至今。
  1860年,法国侵略者在烟台创办天主教堂施医院,西方医药和医疗器械开始传
入山东。从此,山东中药、化学制药并行发展。
  1892年,王宗周在烟台开办山东大药房,是山东第一家西药房。
  1926年,冯宪章在潍坊开办惠东制药厂,是山东第一家医药工业企业。到抗日
战争前,惠东制药厂已发展成为集药房、药厂、医院为一体的,有120多人、60多
台设备,能生产120多种药品,并在全国5省市设有分号的大企业,号称华北第一家。
  1938年,日本入侵后,山东医药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1943年11月,在胶东解放区的牙前县东夼仲村(今属乳山县),建立了第一个制
药小组,后扩建为新华制药厂。1944年12月,组建了新华药厂研究室(今山东新华
制药厂研究所),这是山东最早的医药生产科研机构。1948年10月迁到张店,初步
形成了能进行无机和有机药物化学合成的、从科技情报到分析测试的医药生产科研
机构。1949年9月,该室负责人董永芳研制成功了鞣酸蛋白,并改进了酊、水剂渗
滤生产技术,被八路军胶东军区卫生部授予制药英雄称号。
  新中国建立后,根据人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各地相继建立了中药、化
学药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科研机构,医药和医疗器械生产技术发展迅速,到1985
年底,全省有省中医药研究所、省海洋药物研究所、省医疗器械研究所和省医药工
业研究所4个专业科研机构。共有科技人员4949人,其中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
531人。获部、省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89项,其中国家级9项,部、省级8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