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卫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360&run=13

  1966年,省医科所完成铀矿水冶工艺和废水废物处理研究。改进铀矿冶炼工艺
流程,铀浸取率提高35%,使废水含铀量为原来的1/4-1/3,使尾矿渣含铀量为原来
的1/10,处理大批积压活性尾矿,循环利用大部活性废水,减少环境污染,解决卫
生防护问题。
  1972年,省医科所探讨日大气沉降灰(或雨水)中137铯、140钡、89锶、90锶、
144铈、95锆等元素的系统分析法。其程序两天内即可完成。140钡(信号元素)分析
两小时出结果。可准确测得核裂变元素的污染强度,能根据所占B总强度百分比准
确推断出核弹装料。此法用手核爆炸外环境污染监测。
  同年,省医科所、胜利油田卫生防疫站及其职工医院、淄博玻璃厂进行中子对
机体损伤和防治方法研究,包括中心防护桶改进、防护玻璃研制、作业工人健康查
体及损伤治疗观察。完成防护桶石蜡与硼的分层排列改进,防护效果提高33%与89%,
对150名放射性接触人员连续6年体检,发现有晶体状混浊、染色体畸变、淋巴细胞
微核率升高,出现神经衰弱症状,生殖功能受到影响,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明显好
转。试制17种防护玻璃,均有良好屏蔽性能,为中子防护提供病理依据和科学手段。
  1977年,省医科所完成对油田测井工外周血象、眼晶状体、染色体畸变率及微
核率的研究观察。通过对12例受中子照射损伤者作治疗观察,初步提出小剂量慢性
照射的机体损伤和恢复规律,为修订最大容许剂量提供资料。
  1978年,省医科所研究核试验产生的放射性落下灰在济南地区的沉降特点,提
出外环境的大量监测数据表明,国内核试验落下灰对济南外环境污染轻微而短暂,
均未超出最大允许水平。为国内外核试验提供参考资料。
  1980-1982年,长清县晨光玻璃钢厂、济南市长清放射器材科学技术研究所,
省医科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等单位协作,进行X射线诊断用XF型复合防护材料及应用
研究研制的特殊玻璃钢材料,质地高强,重量较轻、耐辐射、耐老化、易加工、易
切割、原料充足,价格便宜。105型材料铅当量在0.3以上,比重为铁的1/3,在
100FYD时防护性能相当于铁的两倍。解决铅的来源不足及硬度较低等问题。
  1982年,省医科院、省卫生防疫站等单位研制出热释光剂量计,解决了医用X
线工作者个人剂量监测问题。获1985年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同年,省医科院完成核试验沉降物对济南地区环境放射性污染水平的调查与卫
生学评价,摸清国内核试验产生的放射性沉降物在济南地区的沉降规律及污染程度。
根据监测结果推算,济南地区1954-1979年期间,由于核试验造成的累积内照射剂
量相当于本底天然二年的照射剂量。提供济南地区放射性核污染本底。
  1983年,青岛市卫生防疫站、费县医用铅胶制品厂完成防护衣、背心、手套等
系列铅胶防护器材的研制,防护性能均达到国家医用诊断X线卫生防护规定标准,
达国内领先水平。
  1985年,省卫生防疫站、省医科院等单位完成山东省天然辐射外照射水平及其
所致居民剂量的调查研究,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