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象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353&run=13

  1945-1948年,山东各大医院一般都配有小型X光机,进行胸透、普通摄片。
  1950年,省立医院、齐鲁医院、山东大学附属医院能进行胆囊、肾盂、膀胱造
影。到50年代中期,全省各主要市(地)级医院相继建立放射科,进行胃肠钡餐透视
及膀胱、子宫等X光透视、摄片。60年代初,即能进行四肢血管、胆系、支气管及
胃动脉等造影。
  1975年,山东省放射医学研究所成立,设在省人民医院放射科内,结合临床开
展科学研究。
  1980年,济南军区106医院进行“正常人十二指肠球部粘膜表面的微细结构的X
线表现”的研究,根据十二指肠球部、胃小弯及胃小区的解剖与放射学特点,对十
二指肠球部用低能力双重对比造影,改变不同体位,证明球部粘膜表面有类似胃小
区细微结构的X线表现,发现率占18%,为球部病变诊断提供依据。
  同年,泰山医学院袁聿德等研制成直径57.3毫米、厚为0.05毫米的铅质星模测
试卡,符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1982年336号出版物的规定,经鉴定达到国际同类
产品水平,获1982年度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同年,青岛市第二人民医院、青岛市东风化工厂、青岛市药品检验所、山东海
洋药物研究所等单位杨志清、李仁轩等研制三型双重硫酸钡混悬剂。使钡剂具有粘
度低、耐酸碱、粘附性能好等优点。经国内21家医院155例试用,胃小区显示率高
达88%。经鉴定居国内领先地位,获1983年度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1年,济南军区106医院对布-加氏综合症(下腔静脉阻塞综合症)进行诊断与
手术治疗探索,提出症状体证、X线、B超诊断依据,对不同类型病情采用破膜或人
工血管置换手术,避免了误诊,挽救了许多患者生命。1988年在济南举行的国际布
-加氏研讨会上,106医院11篇论文在会上交流,其中三篇列入汇编。
  1984年,省千佛山医院李桂兰等完成的“X线阈值摄影方法的研究与阈值摄影
计算尺的研究”项目,保证摄影距离最佳配搭,使X线照片成象半影严格控制在人
眼允许的模糊度范围内(H<0.2),充分发挥X机的最大效能,以获得骨纹锐利、影
象清晰的照片,并达到成象质量最佳、曝光量最低及辐射剂量最小的目的。经鉴定
属于国内首创,论文发表在1988年《中华放射学杂志》。获1987年省科技进步二等
奖。
  同年,李桂兰进行的“X线摄影条件计算尺的研制与应用”研究,是以感光效
应公式为原理研制成计算尺,摄影中保证公式中诸因素的合理搭配及选择。该计算
尺填补了国内X射线摄影计算工具的空白。
  同年李桂兰等开展的“微机在X射线摄影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成功,当有
关因素变换时,经程序处理立即显出最佳结果。经临床应用证明,可保证和提高X
线摄影质量,属于国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