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345&run=13

  1940年,潘作新在国立西北医学院(后到青岛医学院)眼科工作时,试用翻转眼
睑于睑板沟切断睑板,以双臂针缘于切口下唇进针,由睑缘上方皮肤面穿出打结,
矫正睑内翻。为一创新手术。论文刊于《中华医学杂志》。
  1950年,昌潍专区人民医院于岩竹在颞侧角膜缘前2毫米处角膜穿通切口,用
缸膜整复器分离粘连,钝沟取出极化膜,配合激素、阿托品、抗生素治疗瞳孔膜闭
患者,提高视力。为国内首创,论文刊于1952年《中华眼科杂志》。作者试用环钻、
缝线法行角膜移植术,透明度70%,是治疗角膜白斑、角膜变性及眼外伤的较好方
法,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论文刊于1953年《中华眼科杂志》。
  1954年,省立医院张普云主编的《眼科学》出版,内容包括眼部解剖、生理、
检查方法及常见眼病等。
  1959年,山医附院王永勋在《中华眼科杂志》报告用活体显微镜检查玻璃体脱
离,对视网膜脱离、眼外伤、眼底病的检查均有重要意义,国内首次报道。
  同年,山东医学院孙桂毓、王永默编著的《眼科学》出版,内容有角膜、巩膜、
晶体疾病。
  1975年,昌潍医学院附院谢立信等用深层虹膜咬切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操作
简便,可在无手术显微镜条件下进行,适于普及推广。论文刊于1984年《中华眼科
杂志》。
  1978年,潘作新等进行角膜内皮细胞研究,观测115例各年龄组正常眼球角膜
内皮细胞数。发现内皮细胞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减少,以青春期减少速度最快,40岁
后减慢。缺少细胞后由细胞滑行扩展而补偿。研究内容充实了眼科学基础理论,对
角膜移植术有指导意义。论文刊于1980年《中华医学杂志》。获1979-1980年省科
技成果二等奖。
  1979年,谢立信等对81例复发性单泡角膜炎病人,用E-玫瑰花形成试验测定细
胞免疫功能,结果E-RFC值均低于健康人水平。对30例病人试用TF治疗,获得满意
效果。论文刊于1981年《中华眼科杂志》。另又进行角膜内皮细胞活性研究及临床
应用观察,为角膜移植取材和最高植片成活率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刊于1986年《中
华眼科杂志》,获1984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0年,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卢信义、张全生、周景钰研究采用激光周边虹膜
分层切除的技术治疗原发性闭角青光眼,临床应用500多例,成功率达94.4%,超过
国内外同类报道。获1984年度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1年,谢立信等研究应用人脐带血清营养液保存角膜获得成功。论文刊于
1981年《中华眼科杂志》。
  1982年,谢立信等完成眼球前节球壁重建术的研究,是眼科手术重大突破,获
1981年度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1983年,青岛医学院牛鹰筠等在《中华眼科杂志》报告136只胎儿眼球和49只
生后1天至2年眼球前房角发育过程的形态变化。发现人眼前房角发育是一个裂开过
程,由于角膜不断向前生长,睫状体的前沿逐渐转向眼球中心,使形成小梁和虹膜
睫状体的两团结构逐渐分开。
  1984年,山医附院李镜海等在《中华眼科杂志》撰文报告7182人的普查结果,
发现高度近视的基因频率为0.085。认为高度近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提出应
用优生学方法避免患者之间通婚是重要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