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344&run=13

  中医五官科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据《史记》记载,扁鹊游医至周,以治疗“
耳目痹”著名。
  20世纪30年代,齐鲁医院始设耳鼻咽喉专业。
  1942年11月,齐鲁大学医学院郎健寰、孙鸿泉为1例病人成功地进行了喉癌与
喉全部切除术,术后病人情况良好,属国内首例。论文刊于1945年《中华医学杂志》
。此后,又创造用食管代气襄发音法,即食管音,并总结提出食管音训练方法,开
创国内食管发音技术。论文刊于1945年《中华医学杂志》。
  1947年10月,孙鸿泉为耳硬化症所致传导性耳聋病人行内耳开窗术,在半窥管
近壶腹段开窗,明显改进听力。两年共做3例,国内首创。论文刊于1951年《中华
医学杂志》。还用经颅中窗途径切断三叉神经感觉纤维手术,解除三叉神经痛。国
内首创。
  1954年,省立二院孙鸿泉开展鼓室成形手术,8年共做122例125次,并进行分
型。还为面神经鞘膜癌患者施行肿瘤切除神经移植术,术后一年,面神经功能大部
恢复,为国内首例。又改良Sempeut耳道皮瓣覆盖内耳开窗方法,用替压皮片覆盖
开窗,简化手术方法,共做8例,术后听力较好,系国内首创。论文编入1962年人
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耳鼻咽喉科手术学》一书中。
  1958年,山东医学院杨仁忠创建中国人工喉科学试验小组,研制成功中国第一
个人工喉,发音清晰、响亮,使患者重建语音。其中8-5型重20克,符合生理要求,
系国际创新。
  1959年,孙鸿泉经筛窦、蝶窦途径分别手术取出蝶窦底部及蝶鞍内的两块金属
异物,病人症状消失,系国内首例。研究成果载入《耳鼻咽喉科手术学》。
  1962年,山医附院王天铎用额窦前壁骨瓣整复术根治慢性额窦炎5例,愈合良
好,症状消失。其中以脂肪填塞或血液填塞窦腔,为国内首创。为进行性吞咽困难
及声嘶病人右侧根治性淋巴清扫术及咽喉食管上段半喉切除,自体喉气管移植整复
喉咽,颈段食管缺损,愈合良好,国内首例。上述论文均刊于1964年《中华耳鼻喉
科杂志》。
  1963年,王天铎为喉癌患者行全喉切除术,重建语音,发音响亮,语言清楚。
论文刊于1964年《中华耳鼻喉科杂志》。
  1965年,青岛医学院经口腭切除颅底斜坡背索瘤获得成功,国际创新。
  1973年,王天铎对声门区癌T1-3病变行垂直半喉切除,以颈部肌皮瓣及胸舌骨
肌瓣整复9例,呼吸、发音及吞咽保护功能恢复,国内首创。论文刊于1979年《中
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75年,王天铎对一例喉癌患者成功地进行全喉切除气管咽吻合喉功能重建术。
术后呼吸、吞咽保护及发音功能恢复,12年未复发,并能从事体力劳动。王天铎撰
文对喉功能恢复机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根据肿瘤的发生部位及范围,提出手术
适应症,分成四种类型,提高喉功能恢复率。论文刊于1978年《中华医学杂志》。
获1979-1980年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后,王天铎又对广大喉癌患者用喉次全切除及
扩大一期颈部皮瓣整复术,行喉大部甚至90%切除,经过整复恢复喉功能,共做67
例,其中23例声门上癌行声门上水平、垂直、侧前位喉次全切除及T3-4N
0-2M0扩大全切,33例声门区癌行垂直侧前位喉次全切除及T2-4N
0-2M0扩大全切,11例声门区源自前联合的癌行喉次全切及扩大切除。术后喉
功能全恢复者58例,部分恢复者9例。此成果获1984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78年,王天铎对较晚期或广泛喉咽癌病人用手术切除癌肿,并行喉咽及喉功
能重建,喉功能全部恢复。此手术在国内外未见报道,特别是肩胸皮瓣和颈部皮瓣
联合应用,一期整复喉咽、食管及喉头,重建喉咽及喉功能是个突破,系国际创新。
1981年获卫生部甲级奖。论文刊于1981年《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80年,王天铎、孙永恩,陈瑛等开展游离空肠整复喉咽缺损研究,共做10例,
其中喉全部功能恢复者4例,部分恢复3例。经鉴定认为是一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
创新成果。1984年获卫生部二等奖。论文刊于1986年《中华耳鼻喉科杂志》。
  1981年,山医附院王廷础等在山东大学协助下,完成喉癌切除硅橡胶喉成形术
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1981年度省科技成果一等奖,1982年国家发明三等
奖。王廷础研究的结肠上徙喉咽全食道成形术,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