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生物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4&rec=311&run=13

  20年代初,齐鲁大学首先开展医学微生物学科学研究,进行病原微生物培养,
诊断霍乱、梅毒、破伤风及伤寒等病。其中诊断梅毒病的于氏反应属国际创新性研
究成果。
  1921年,齐鲁大学首开山东省医学微生物学研讨之先河。所著《霍乱症一百医
案之研究》,介绍霍乱病原菌的形态及培养方法。
  1927年,齐鲁大学在梅毒病人下疳中查出梅毒螺旋体。济南医院在类似伤寒病
人的血液中,培养出一种既不是伤寒杆菌,又不是马耳他杆菌的新菌种。
  1954年,尤家骏在《中华皮肤科杂志》报告7例黄色酿母霉菌病,在直接检查
及病理切片内,均查到散在的霉菌细胞,在巨大细胞内及上皮细胞之结核中心部查
到成堆的细胞,培养均为梭形肢节孢子型霉菌。
  同年,山东医学院研究“改良Citron氏梅毒补体结合法”。通过抗原制备、抗
原滴定、血清稀释、补体滴定等方法,对Citron氏梅毒补体结合反应进行全面技术
改革,取得良好的结果。从1045份血清改良的Citron氏法与柯氏反应比较证明,本
法与柯氏反应结果相符。方法简易可靠,与康氏反应同时并用,可克服康氏反应所
出现的假阳性反应。
  1958年,山东医学院进行的“布氏杆菌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指出,在一定条
件下,布氏杆菌属可分解某些糖类,并根据发酵反应规律,将布氏杆菌属分为牛、
羊、猪三型。介绍用38种方法处理抗原,发现以盐酸处理的抗原较为稳定,并具有
良好的结合力。在191份血清检测中,证明补体结合反应的敏感性高于凝集反应。
  1959年,淄博市卫生防疫站介绍创用的一种快速培养伤寒杆菌与副伤寒杆菌的
培养基,适用于血液、血块、骨髓、胆汁、尿液等标本的培养。主要作用是能破除
血清因素(含特异性抗体),缩短培菌时间,促进伤寒杆菌的迅速发育繁殖,提高检
菌率,简便实用。
  1962年,山东医学院进行的“蟾蜍心脏移植的组织学观察”,观察了1-6周蟾
蜍移植心脏的组织变化。该研究对动物器官移植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1963年,昌潍医专介绍斑疹伤寒的血凝试验结果。从普氏立克次氏体鼠肺疫苗
中提取红细胞致敏物质作为抗原,致敏红细胞质与患者血清作血凝试验,结果表现
很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这一发现,提高了斑疹伤寒血清诊断的阳性率。用于临床,
病人5-7天即可检出高效抗体,两年内抗体消失。
  1965年,济宁医专崔正言等在《中华眼科杂志》发表的《山东地区沙眼病毒的
分离与鉴定》一文,介绍由19份沙眼标本中分离出8株沙眼病毒,并将其中3株(TsM
2、TsM3、TsM4)分别作猴体感染试验和抗菌素抑制试验等鉴定,首次在山东
地区分离和鉴定沙眼病毒。
  1975年,昌潍流脑协作组在全国流脑防治学术会上,介绍间接血凝试验、反向
血凝试验、炭血凝试验等方法。炭凝试验为国内首创。
  1978年,潍坊市卫生防疫站在保存菌种方面提出了简便干燥法。保护剂采用三
种溶液:甲液主要是脱脂乳;乙液为VC注射稀释液;丙液为明胶水溶液。将培养过
夜的浓厚菌苔混合于保护液中,在干燥器内密封保存。脑膜炎球菌、肠杆菌、枯草
杆菌及葡萄球菌均可保存数年之久。该研究以《简便干燥保菌法》为题发表于当年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1979年,山东医学院完成的《山东省沙门菌菌型调查报告》说,从1976年开始,
山东省卫生防疫站共收集沙门氏菌1772株,为9个血清群41个血清型,其中有23个
血清型是山东省未发现过的,11个血清型属国内首次报导,5个血清型(维也纳、名
古屋、穆蔡别克、威尼斯和布里勃呼沙门氏菌)为山东省所独有,2个血清型菌株(
汤卜逊和阿伯丁沙门氏菌)被选为国内生产沙门氏菌诊断血清用菌种,填补了国内
空白。
  1980年春,山东流感流行时,山东省卫生防疫站从收集的标本中分离出27株病
毒,经鉴定26株为甲3型,1株为甲1型。分析指出,山东省历年流行是以甲3
型病毒为主,而1977-1979年则为甲1型病毒。
  同年,山东医学院完成“用自体羊水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进行产前诊断”和
“绒毛细胞培养和染色体制备简便方法”两项研究,评为国内先进水平。
  1982年,淄博市卫生防疫站张汉民选取当地分离出的志贺氏菌属中优势菌型6
株,制备痢疾杆菌多糖-蛋白复合物菌苗,经免疫原活性测定,家兔免疫抗体效价
达1∶6400;在实验区人群双盲法实验证明,免疫组2030人,发病率为0.7%,对照
组2027人,发病率为5.5%,说明保护率为87.5%。研究结果以《痢疾杆菌多糖-蛋白
质复合物菌苗的制备及人群免疫研究》为题发表于《中华流行病学杂志》。获1982
年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3年,昌潍医学院研究的“TF-h及TF-P对E玫瑰花形成细胞的相互激活作用”
,在省内首先制备猪转移因子,并检测人及猪转移因子的活性,两者在E玫瑰花形
成细胞的激活作用方面无显著差异。
  同年,山东省人民医院皮肤科万俊生等在《中华皮肤科杂志》撰文《皮肤着色
霉菌病的综合研究》,介绍对皮肤着色霉菌进行的耐热试验,证明5株着色芽生菌
在90℃下10分钟才能全部死亡。获1982年卫生部和省科技成果二等奖。该院李春阳
在同一杂志撰文《皮肤着色霉菌患者免疫功能的测定》,证明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E花环试验、免疫球蛋白、补体等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1984年,山东医学院进行的“棉酚服药者复育后所生子女的姊妹染色单体交换
(SCE)频率的研究”,通过15例服用棉酚者复育后所生子女15人的SCE分析,证明与
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说明服用男性避孕药棉酚后无遗传效应,为棉酚安全应用提
供理论依据。
  同年,该院完成的“测定羊水Mb进行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的产前诊断”研究,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81名正常妊娠孕妇羊水中Mb浓度,建立羊水Mb正常值,并对2名
生过DMD患儿孕妇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建立DMD产前诊断方法,对防止DMD患儿出
生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评为国内先进水平。此外,“智力障碍的病因及遗传分析”
的研究,通过对遗传咨询门诊病例及群体调查病例中严重智力障碍患者病因及遗传
方式进行分析,表明不明原因智力低下为多基因遗传,并提出再发风险的计算表。